兴盛时期「1周可进3货柜」 中药商叹:市场今非昔比

中药进口贸易商徐庆棋。(图/记者叶佳华摄)记者叶佳华/台北报导

接触中药产业已有将近40年经验的徐庆棋,起初从贸易商起家,将大陆药材进口至台湾,回忆起最兴盛时期,徐庆棋说,当时「光一个品项(如红枣)一周就可以出3个货柜,但现在3个月(全部品项)有一个货柜就不错了。」他感叹,现在的市场跟以前比「差很多」。

「当归、川芎芍药熟地叫做四物,再来有四君子四物加四君子等于八珍(汤)…」徐庆棋虽然已年过半百,但背起中药的「固有成方」还能朗朗上口,他从民国68年高中毕业后,就开始接触中药、当学徒,经过几番努力,民国81年在迪化街商圈正式创立属于自己的一家药店铺。

自民国78年两岸开放以来,徐庆棋也长期深耕于大陆中药批发,观察两岸市场,他说,「台湾根本比不过大陆」,虽然台湾早期进口的药材品质比大陆用的还要好,但现在却截然不同,比如「以前我们用的冬虫夏草品质是最好的,但现在(却)最差」,究其原因,大陆人口多、销量大,加上大陆越来越重视中药产业,趋于要求品质下,「国内(陆)需求大了,好的东西自然就先运往国内。」

反观台湾,徐庆棋分析市场萎缩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近年来大陆官方对于药材价格多有控制,他举例像当归,「之前一斤2、3百块,现在一斤要5、6百块」,价格一涨,民众自然接受度低,第二、因为水煎药剂(需熬煮)健保不给付,加上受到国内药厂频频推出携带方便的四物饮品瓜分市场需求,使传统中药行经营变得难上加难。

面对迪化街中药行林立,产业群聚之下是否带来竞争压力?徐庆棋则回应,「市场不怕竞争,我反而担心没竞争(力)。」他举例,像之前迪化街一整排都是药店的时候,那很好做,「因为人群聚集起来,就是看你的(销售技巧。」但现在中药行一家收一家,陆续面包店文创店等新兴产业进驻,徐庆棋认为,「虽然的确会带来一些年轻客户,但是对于中药行来讲,没有实质帮助。」▲迪化街商圈中药行林立。(图/记者叶佳华摄,下同)另外,受限于《药事法规范,明订1993年之前取得中药商执照或特定条件人员,才能合法经营中药商行,而现阶段若要经营中药行,应由中医师,或修习中药课程达适当标准药师或药剂生驻店管理,也就是说,对于要接中药店的二代子女而言,就必须考取中医师或药剂师证明,徐庆棋的儿子徐伟哲表示,「像我们这些2、30岁的,都大学毕业了,还要花好几年时间去准备考试,(通常)应该办不到。」

由于没有其他管道能取得药商执照,使得没有新血注入中药产业,因此,中药行的数量就随着中药商的凋零持续减少,徐庆棋说,「原本全台有一万5千多家中药店,现在只剩下9千多家。」断层问题可说是相当严重。

因此,为了解决传承问题,徐庆棋建议政府,应开放学校以正规教育培养年轻人,或是提供管道,让下一代也参与其中,只是「目前却看不到政府有什么实质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