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复育大解密 探险王森林「找粪便、足迹」

大陆中心/综合报导

《功夫熊猫》描述一只名为阿波的熊猫立志成为武林高手的故事,不过现实中的阿波却是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濒危物种。大陆野生熊猫目前仅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凉山六大山系,其中四川卧龙解决了人工繁殖的三难问题(发情交配难,受孕难,生仔育幼难),至今成功繁殖过多只。

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报告,四川的熊猫占全国野生熊猫总数74.4%,堪称是熊猫界的「人口大省」。《ETtoday新闻云》团队曾经跟随巡护员实地考察四川卧龙岗熊猫栖地,了解工作人员如何进行复育工作,沿途虽然没有看见野生动物,但发现不少兽迹,包括粪便脚印以及觅食的痕迹

▼四川卧龙保护区的成年猫熊。(图/翻摄自卧龙保护区官网

由于野生熊猫难以直接跟踪观察,调查过程还得面对复杂的栖地环境科学家多半都会委派巡护员代劳。巡护员不仅会看植物、追踪粪便,还都深谙野外求生之道,总能尽职地将收集到的数据完整回报。他们还会在熊猫可能出没的场景架设红外线摄影机,以便人不在现场亦能追踪观察。

巡护员特别向众人示范如何架设红外线摄影机,包括拍摄角度、电池的续电力都是考量的因素之一。根据介绍,有人类在的时候,野生动物大多会躲避,透过安装摄影机将可更好地观察到动物,也能借此理解当地的生态情况。

▼卧龙科考。(图/记者蔡绍坚摄,下同)

进入竹林深处后,巡护员率先发现小熊猫啃食过的竹笋,随即将手机放置在一旁当作比例尺,用以纪录竹笋残渣的大小。巡护员指出,手机或钱包等可识别物品都能充当兽坑的「参照物」。

众人随后又发现新的兽痕,眼前看似平凡的土坑,实际上是猪獾觅食留下的痕迹。根据介绍,猪獾主要食用植物的根茎,觅食习惯会在地上用鼻子挖洞。根据巡护员研判,现场遗留的土坑距离发现时大约只有三天时间。

巡护员特别强调,填写记录表格必须标注「坡向」,别人才能根据记录者的位置厘清资料从何而来。坡向可以借由记录者所在的环境或是太阳的方位来识别,掌握坡向等同确认方向,如此才不会迷失在荒野。科研过程如果发现各种人为干扰,也得如实填入统计表格,并且回报给科学家参考。

总体而言,采访团队此行吸收到不少熊猫保育的经验,这些都是通过巡护员一步一脚印换来的心血,不仅弥足珍贵还搭配科学化的有力支撑,对于熊猫复育的工作留下难以抹灭的印象。

ETtoday团队还前往两处熊猫保育基地,分别是以「野化培训放归」为主的核桃坪基地,另一个是以繁育为主的神树坪基地。记者在现场近距离观察到成年熊猫、熊猫幼仔的喂食,并且亲自体验园区的清扫以及「窝窝头」的制作。

核桃坪基地负责人何胜山指出,人类已经可以繁殖饲育熊猫,但是要让熊猫的野生数量提高,放归也是重要的工作。他还透露,喂食熊猫的工作人员都会换穿熊猫装,以求融入熊猫的世界,「我们不能让大熊猫对人类有依赖,这会导致牠们在野外无法生存,最严重还可能死亡。」

大陆国家林业草原局透露,今年总计繁殖36胎共48只熊猫,其中存活了45只,幼仔存活率达到93.75%。有分析指出,存活的45只熊猫幼仔已经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种群,体现出大陆在保育熊猫方面具有一定成效。

▼野化培训基地饲养员为了不让熊猫依赖人类,会先穿上「熊猫人服装」才跟熊猫接触。

根据陆媒报导,大陆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繁育成功活着的有31只,含旅居马来西亚繁育的其中1只,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则有11只,含旅居日本繁育成活1只,北京动物园则有3只,基本上都已经长成可持续发展的种群。

目前大陆与17个国家、22个动物园展开熊猫保护合作研究项目,在外参与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熊猫数量达58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今年也持续展开人工繁育野化放归工作,从2003年启动作业以来,野化放归的熊猫数量将达到1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