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汶川熊猫基地「猫熊人」 身上「涂抹便便」都是为了滚滚好

猫熊幼稚园的幼幼猫熊们。(图/记者蔡绍坚摄,下同。)

记者蔡绍坚、魏有德汶川报导

「掌上蜀Show」两岸新媒体采访活动28日展开「猫熊日」(大陆称:熊猫;台湾称:猫熊),《ETtoday新闻云》造访了汶川卧龙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核桃基地」及「神树坪基地」,向研究人员请教猫熊野化放归的流程及成果。另外,记者也进入猫熊笼舍,亲自替猫熊清扫大便、搬运竹子,还前往「猫熊厨房」,亲手为猫熊制作窝窝头」。

核桃坪基地的相关负责人何胜山部长告诉记者,核桃坪基地是在汶川震灾重建的,震前是进行猫熊繁育、公共教育的地方,震时严重受创,重建后基地也改变了发展方向,「地震之前,我们这里是有对外开放的,设施非常齐全,有从事一些公共教育相关,重建恢复,改做猫熊『野化培训放归』研究后,就没有再对外开放了。」

▼核桃坪基地的相关负责人何胜山。

何部长指出,基地于2010年起采用「母兽带仔」的野化培训方式,先后培训放归猫熊8只,其中有7只在野外成功存活,「成年猫熊在野外几乎没有天敌,但因为受人类圈养,所以独立觅食的能力较差,若适应不良,有可能会饿死,所以在野化培训上,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训练牠们觅食。」

何部长介绍,猫熊的野化放归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针对6个月以下的猫熊,「猫熊6个月就能学会爬树,这非常重要,因为自然界有许多威胁,猫熊的耳朵很灵敏,听见不对劲的话,往树上躲避是最为安全的。」

学会爬树后,猫熊就会被转移到第二阶段的训练场地,这个场地更接近自然状态,猫熊在这里,有可能遇到野猪金丝猴等其他野生动物,何部长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大自然不只有猫熊一个物种,牠们必须先习惯,之后放归才不会出问题。」

核桃坪这里也饲养了黑熊及小浣熊小猫熊),但不是为了参观,而是有特殊原因,何部长解释,为了让猫熊更快习惯其他的物种,基地饲养了黑熊及小浣熊,「最一开始,我们会放一些模型,像是黑熊的模型,沾上黑熊的粪便尿液。」

▼小猫熊(小浣熊)跟猫熊的生存区域大部分重叠。

猫熊的野化培训放归,最忌讳有人为干扰,何部长告诉记者,他们连喂食猫熊的工作人员,都会特别穿上「猫熊装」,以求融入猫熊的世界,「我们不能让大猫熊对人类有依赖,这会导致牠们在野外无法生存,最严重还可能死亡。」

饲养员会穿着的「猫熊人」服装

《ETtoday新闻云》的记者们也亲自体验了猫熊装,只不过服装一套上去后,大家就感受到强烈的「气味」,何部长说,会有气味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工作人员太辛苦了,穿着服装工作时,流了不少汗。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衣服上有「大便」,何部长介绍,「穿上猫熊服后,虽然外型上接近猫熊,但是身上仍有人类气味,所以还要涂上猫熊的粪便,以求在视觉、听觉上也获猫熊青睐。」

▼猫熊粪便干巴巴的,有谷类青草味。

核桃坪的参访结束后,记者转往「神树坪基地」,这个基地是对外开放的,可以在里面遇见不少游客,主要采取圈养方式。记者在基地内观看了猫熊的喂食,发现跟平常想像的有很大的不同,大猫熊在这,会把右手伸出栏杆,放在铁架子上。

▼猫熊把手伸出来,放在铁架上。

神树坪基地动管部的部长李果跟记者解释,猫熊把手伸出栏杆,放在铁架子上取食的动作,其实是基地特意训练的,因为猫熊不是人类,身体有状况不会自己说出来,都必须借由抽血及其他检查来了解,猫熊能自行将手伸出来,饲养员就能迅速抽到猫熊的血液,了解健康情况。

▼神树坪基地动管部的部长李果。

记者也体验了猫熊美食「窝窝头」的制作,猫熊厨房的大厨介绍,窝窝头内含有米粉竹粉黄豆粉、米粉、糖、钙、盐、鸡蛋等材料,制作时,要先用搅拌机混合,再加水搅拌均匀,然后用手捏成「窝窝头」的形状,每个窝窝头约500公克,蒸熟后便能食用,能为猫熊补足所需营养。

▼猫熊「窝窝头」的制作。

捏出漂亮的窝窝头有点困难,但幸好猫熊对食物的外表并不在意,因此虽然记者捏的窝窝头较像是汉堡,大厨仍给了及格的分数。记者也试吃了几口窝窝头,口感相当「原始」,纤维感强烈,不过味道还不错,谷物香气很浓烈,当早餐的话应该非常养生。

在品尝窝窝头的同时,记者也跟猫熊大厨聊起在猫熊基地工作的感想,大厨想都没想就说,「这是一份很有意义的工作!能每天看着可爱的猫熊,为了牠们的健康成长而努力,对我这种热爱动物的人来说,真的很快乐。」

▼猫熊大厨(中间)非常热衷他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