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测国文3大命题方向 补教师:依测验时间增加准备题量
▲补教师认为,大量阅读已是时势所趋,考生必须训练并强化阅读能力。(图/记者李毓康摄)
大学学测将于1月22日、23日登场。国文补教师曾正表示,近年来国文科考试内容已逐渐朝新课纲方向命题,大量的阅读、情境化考题、跨学科整合性题组是试题特色。目前规画建议,依测验时间配置,增加题量,测验「基础」语文、文学与文化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同时适度评量考生长文阅读的能力。
「命题次数多寡是在准备核心古文时,可参考的方向」曾正说明,目前为止的出题频率较高次数而言,为〈出师表〉、〈冯谖客孟尝君〉、〈师说〉、〈始得西山宴游记〉、〈烛之武退秦师〉、〈桃花源记〉、〈项脊轩志〉、〈廉耻〉、〈左忠毅公逸事〉、〈台湾通史序〉、〈谏太宗十思疏〉等十一篇。考前就题解作者、文章内容等宜再详加读熟。
曾正表示,近年学测考题属于「文白各半」的趋势,核心白话文阅读理解首重以下各篇,包含,琦君〈髻〉、杨牧〈十一月的白芒花〉、陈列〈玉山去来〉、简媜〈夏之绝句〉、鲁迅〈孔乙己〉、赖和〈一杆「称仔」〉、洪醒夫〈散戏〉、徐志摩〈再别康桥〉、纪弦〈狼之独步〉、郑愁予〈错误〉、白萩〈雁〉,其时空背景及文章深意等更应充分准备。
曾正进一步分析各考题类型,基础形音义部分,曾正建议可针对高中五册相关课文、延伸字词,多分辨、背诵,尤其是在分册语文练习中,有大量的相似字音、字形区别练习。考前快速翻阅古文三十篇章及翻译,对于题目的理解及判断甚有帮助。
▲大学学测将于1月22日、23日登场。(图/记者林敬旻摄)
成语题型部分,曾正表示,近五年维持「每年一至二题」的出题频率,大多为课文相关成语或是日常生活中常用成语,特别要注意及辨析成语意义判读、误用辨识、填空、比较异同、量词使用等等,此外古今语词常因时代变迁而产生意义上的转变,更应谨慎判断。
对于修辞题,曾正说,平均一年一至二题,出题频率稳定,「修辞格判断」皆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清楚的例句,不用死背繁琐或各出版社定义不同的修辞名词,借着题目给予的说明指示,冷静判断选项中相似的语句即可。
针对句意理解、阅读,曾正指出,取材出自课内的约占25%,出自课外的占75%,对课外素材的阅读理解以及长篇阅读能力,仍是大考的主要趋势。阅读题组会视文字量多寡以及篇旨的丰富度,设计二到五个小题,分别测验考生撷取与检索文本讯息、统整与理解文意,以及分析与推论篇旨或作者言外之意等语文思辨能力。
曾正最后也说到,除了基本语文外,近年提倡国文与各个学科的结合,例如研究用试卷中结合历史分析戚继光战无不胜的缘由、引述《科学》杂志收录美国大学教授所做的实验搭配图表等,强调整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包括阅读理解、逻辑推理、图表判读、批判思考等。此类题型的基础在于相关资讯的整合分类、判读趋势并分析其中的原因,考生须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