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赵春山/东奥正名牵动两岸关系敏感神经

▲亚运闭幕式中华掌旗官陈建祯出场。(图/记者季相儒摄)

中华代表团在今年雅加达巨港亚运表现优异,全团共赢得17金、19银、31铜,在45个参赛国中排名第7。据说蔡英文总统在代表团行前已做出承诺,如中华健儿比赛中缔造佳绩,将在代表团搭机返国时,派出战机升空迎接。

强国必先强身。体育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具体表现,体育竞赛则是凝聚人心、促进团结的最佳场合。每当看到选手在颁奖台上因获奖而升旗奏歌的那一瞬间,我们心中都有难以形容的感动。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年就读研究所的时候,半夜起床观看电视转播中华少棒队美国威亷波特城的比赛。中华队获胜时,连班上的美国同学都会和我们同声喝采,这种感觉似乎已停留在记忆中了。

政治和体育,无法划清界线

有人说「体育归体育,政治归政治」,政治不应干预体育,体育也不应涉入政治。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1896年希腊雅典举办首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以来,政治事件几乎变成体育竞赛的一部份。维护选手甚至场地的安全,成了主办国赛前最关切的问题。但百密一疏,国际运动比赛场场外,还是避免不了发生许多震惊全球的血腥暴力事件亚里斯多德说过「人是政治的动物」,事实证明体育和政治也是无法划清界线的。

我国参加国际运动赛会名称旗歌问题,就是国际现实政治运作下的一个产物。由于对岸在国际社会坚持「一中原则」,迫使我国奥委会与国际奥委会,于1981年3月23日,在瑞士洛桑国际奥会总部,签订了一项「国际奥会与中华台北奥会协议书」,内容确认了中华奥会的名称、会旗会徽,使我国奥会得以和其它国家奥会拥有相等权利,参与各项国际运动组织。类似模式也陆续运用在我国参与的一些其他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这就是俗称的「奥会模式」。

迫于国际现实的「中华台北」

坦白说,我们是以「不满意但被迫接受」的态度,接受这个以「中华台北」为名的「奥会模式」。蔡英文总统在这次我亚运代表团出发行前,曾期勉运动员要努力表现,「让世界看见台湾」。要达到这个目标,当然就必须让台湾「走出去」;何况,运动家的精神就是参与重于得胜。但遗憾的是,台湾有些人却拿名称做文章,认为使用「中华台北」就是「矮化国格」,于是就把体育当作民粹来操弄。

要让世界看见台湾,台湾也必须张大眼睛看看这个世界。所谓「时代在变、潮流在变」,我认为那些推动「东京奥运正名公投」的人士,基本上是无视于今天台湾面对的外在现实。主其事者身受国家长期栽培,却存「死道友,不死贫道」的自私心态,即不顾及这个正名运动会让多少养兵千日的年轻运动员,可能失去有朝一日在国际体坛为国争光的机会

一般认为,中共日前阻挠台中主办「东亚青运」,就和东奥正名公投有关。因为对岸担心「星星之火,足以燎原」;而主办「东亚青运」的地方首长,又被认为是正名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个人研判,如果「东亚青运」主办当局能和对岸进行协商,澄清双方存在的一些误解,「东亚青运」还有起死回生的可能。我想对岸也注意到这个事件对东奥正名公投连署,乃至对整个台湾民意造成的影响。

乐见两岸运动员同台竞技

《奥林匹克宪章》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这就是「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活动「提倡人的全面发展,提倡人类社会的和谐和公正,提倡建立一个和平的更加美好的世界」。概括而言,就是「和平、友谊、进步」。

个人认为,「奥林匹克精神」符合对岸习近平所提的「两岸和平发展」和「两岸融合」的对台工作思想,因此可以做为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事实显示,两岸运动员虽在运动场上进行和平竞赛,但场外相处融洽,真正体验了「两岸一家亲」的精神。两岸年轻一代的相处之道,可能不是两岸政治人物所能想像的。真的期待两岸运动员有更多「同台演出」,甚至像两韩运动员那样「并肩作战」的机会,展现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

延伸阅读

【亚运】阎大富杨俊瀚慢了千分之一秒的省思

【亚运】丁政豪/从运动伤害防护建立体育文化─台湾站上国际体坛有你不缺席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赵春山,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荣誉教授。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论坛欢迎网友参与,投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