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丁政豪/从运动伤害防护建立体育文化─台湾站上国际体坛有你不缺席

体育运动伤害防护员巡回服务试行计划。(图/体育署提供)

退役选手心声:台运动员生涯缺保障

2018印尼雅加达亚运正如火如荼展开,相信不少人仍对去年台北世界大学运动会所带来的感动难以忘怀,当时的一篇文章也让我记忆犹新,一名退役的散打选手描述在台湾的运动员的出路大概只有三条路,教职人员、教练或另寻专长,教职的缺额很少,许多运动员在夺牌之后没办法获得相应的生涯保障,大多数的人只能另寻专长,这名散打运动员退役之后已成功转型为演员,某一次在拍戏现场赫然发现其中一名武行是该年全国运动会金牌选手,也是他国中学长。

这一类的文章层出不穷,褪下金牌光环之后的运动员还剩下什么?报导一出,网路乡民热血赞声,批评政府不给力,运动员一样埋怨大环境不好,面对这些穷追猛打,当权者偶尔开出空头支票,然而事件一过,什么也没有改变,下一个国际赛时,同样的故事又会再次出现。

升学压力之下,体育课业只能二选一

要改善这样的恶性循环,首先得要从根源了解台湾运动员怎么诞生的,以往,台湾运动员的培育上,传统的观念大致是不爱读书、运动天分又不错的小孩送去体育班,就是俗称的「练体育」,这些孩子除了运动以外,在一般学科上的受教育权可能被剥夺,也就造成了未来退下运动员光环,生涯规划迷惘的前兆;而被贴标签为「读书的孩子」则几乎碰不得运动,体育课被借用去考数学、英文,这一类人多数与运动脱钩,除了造成未来健康身心发展不良的问题之外,也让他们无法对体育运动产生认同感,这样的社会风气使我们的体育文化从来没办法好好提升,并且也让所谓体育科班出身的运动员,脱下运动鞋之后对人生产生许多迷惘。

再来看看其他国家的发展,许多美国的运动员在青少年时期是多元的发展,在运动训练上并不局限单一项目,并且对于运动员的学业也有一定程度的要求,等到大学之后,不论身体或是思想都更成熟时,此时的运动员更能够自己决定未来该怎么样发展。

然而,许多台湾选手可能在青少年时期为了升学压力 (体育术科),并且在其他面向的教育比较疏忽之下,导致退去运动员身分之后,对生涯发展产生困惑。不过,现在这些情况已经越来越好了,有赖许多慈父慈母般的基层教练们努力,在培育选手之余也更重视这些孩子未来的生涯发展,例如北市某所高中的田径教练,让队上的孩子在训练、比赛之余,进行「专题报告」,选择与运动相关的主题进行探讨,借此让这些运动员孩子不仅仅是在运动场上有好成绩,也启发他们在运动领域上学习的动机,许多新一代的基层教练同样认知到照着过往的路走,只会让这样的情况一再发生,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培养运动员对该项运动的热忱喜好,并且启发其往后生涯发展才是更重要的,而非仅仅为了升学、招生把选手当成夺牌机器。

保护运动人才,须落实运动伤害防护

除了教育以外,另一个问题是在台湾许多很具潜力的小选手,在成年之前,就因为过度训练、不懂得运动防护、运动科学观念比较不普及……等问题曾经在高中担任防护员实习工作,当时遇见许多高中的棒球选手,年纪不满18岁,却已经在肩膀、手肘有许多运动伤害,若能够趁早给予运动伤害防护的观念,协助进行相关的训练和伤害发生时的妥善处理肯定能更保护这些年轻运动员。

受了伤的运动员有如折翼的老鹰,原本能够风光地自在翱翔,却因伤只能逐渐淡出这个舞台,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而为避免这样的憾事发生,教育部体育署在近几年已经开始进行基层运动伤害防护计划,落实高中以下体育重点发展学校聘请运动防护员或是物理治疗师,来协助这些青少年运动员能够有更完善的照护 (运动伤害防护计划相关网页),除了运动防护的加入之外,也有安排运动科学、体能训练、运动营养,这些主题的课程来给予基层教练更多的支援,并且也让这些小朋友运动员更了解自己的身体与该怎么做才能保护好自己,上述包含运动科学、肌力体能训练、运动营养、专项运动训练,便是运动全人照护的概念。

全民关注参与,助提升资源认同文化

那么,基层运动员的养成与一般社会大众有什么关系呢?要让体育发展得更加强盛,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就是参与的人要够多,不论是成为观众或是实际参与这项运动,对于运动发展都是很有帮助的,更多人关注才有机会获得资源与经费,大家热爱这项运动,并愿意为之投入时间、金钱,才有可能发展成职业运动。

近几年,台湾的运动风气已经比起过往越来越好,健身房、运动训练工作室如雨后春笋林立,马拉松路跑赛、铁人三项的比赛一年数百场次,甚至也有专门开设「射箭、体操、举重」这些专项运动课程的团队,而这些运动在以前大多被认为是菁英运动员才会进行的运动,但已经更普及的让大众可以参与,而更多人的关注才会让这些运动获得资源能够提升,而更多的人实际参与运动之后,才能够更了解这项运动的精随,以及认同这项运动,也就是实质地让运动文化产生。

唯有让运动文化逐渐深植人心,才能让体育在国人心中的地位提高,因为运动员的社会地位上升 (不再只是被当成不读书,而去做的事情),就会使更多人愿意投入这项运动,不论是家长愿意让小朋友往体育发展,或是社会愿意投入资源支持这项运动,最终带动大众参与运动,爱上运动。

先训练起肌力,再参加运动可防伤害

在运动风气越来越兴盛之下,许多原本未接触过运动的民众,打算培养运动习惯,那么要怎么样「开始运动」呢?许多人会尝试慢跑、自行车、游泳等运动,进而参加马拉松路跑、铁人三项比赛,而球类运动也是不错的休闲娱乐,例如棒垒球、篮球、羽球,这些运动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但是许多人都忽略了一些运动防护的措施,导致运动伤害发生,这可能影响后续运动的意愿,因此,针对这些族群,首要应该从「肌力训练」着手,在进行这些专项运动之前应加强肌肉力量,透过良好适当的动作控制训练,再去参加这些运动专项才是更健康、安全的,因为这些运动专项通常比较难以预测动作的发生、并且带有「比赛、竞技」的意味,若在基础的运动能力 (肌力)尚不足之下,就很可能发生运动伤害,此外适当的热身,以及运动后的伸展 (拉筋)、自我按摩肌肉技术等都是爱运动的人需要学习的,运动全人照护对于菁英运动员非常重要,而对一般运动爱好者也是不可忽略。

此外,一般运动爱好者在初接触运动时,时常会产生运动后 (24或48小时之后)的肌肉酸痛,这是刚接触运动的人常会发生的现象(俗称铁腿),这个情况是太久没有运动,或不太习惯这项运动会发生的正常情况,并不需要太过担心,可以进行一些伸展、适度按摩来舒缓这样的情况,若要减少这样的情况发生则是规律地运动,就不会常常严重「铁腿」啰!

结语

台湾的体育发展逐渐往好的方向迈进,不论是基层的照护或是国家队、职业运动,但比起其他世界强国仍有很大一段的差距,在运动全人照护上需要整合教练与运科、运动医学、运动营养……等各种专业才能让运动员得到更好的照顾,并且需要更多社会大众的关注,以及实际参与运动,让运动文化产生,那么成为体育强国指日可待。

对运动员来说,并不是人人能成为金牌,即便是国手也有脱下战袍的那一天,透过运动训练中所磨练出来坚定意志,即使面临转换身分也难不倒你们,相信亚运结束之后,你们才正要开始在社会这个舞台上发光发热。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作者丁政豪,国立体育大学运动保健学系毕,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运动竞技研究所毕。目前为 IronPerformance 钢铁运动训练团队之运动防护员与肌力体能教练,从事运动伤害防护与肌力训练等工作。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