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的小鹿不要摸! 台女在美染莱姆病「右脸痲痹」

野外小鹿不要摸!台女麻州莱姆病「右脸痲痹」。(图/示意/达志影像美联社

记者严云岑台北报导

卫福部疾病管制署今(4)日公布一境外移入莱姆病确定病例,为我国长住于美国麻州的60岁女性,9月11日因右脸麻痹、手脚皮疹当地就医,14日返台后,又因症状未改善就医治疗,经医院通报采验后,确诊感染。医师听闻个案自述,研判是8月于草堆中接触野鹿遭蜱咬伤,目前个案已出院

疾管署防疫医师林咏青表示,个案于8月11日至9月8日莱姆病潜伏期间均在美国,且她曾表示自己8月中旬曾于麻州一处草堆中接触野鹿,并于遭蜱叮咬伤,依据个案潜伏期间活动史,及莱姆病盛行地区研判感染地为美国。

莱姆病主要分布于全球温带区域,如美国东北部、北亚中亚加拿大南美洲,以及邻近的日本、韩国及中国大陆等地。我国今年截至目前共2例莱姆病确定病例,均为境外移入,感染地分别为瑞典与美国。

▲疾管署莱姆病核心教材的蜱。(图/疾管署提供)

根据疾管署资料显示,2007年起迄今国内莱姆病确定病例数共计12例,均为境外移入病例,包括本国籍7例、美国籍4例及瑞典籍1例;感染国家以美国8例最多,其次为欧洲国家包括丹麦、英国、德国及瑞典各1例;无死亡病例。

林咏青说,莱姆病是一种人畜共通传染病,借由被感染的俗称壁虱的「蜱」叮咬而传播,不会人传人。在自然界中,蜱主要寄生在野外的鼠类与大型哺乳类如牛、马、狗等身上,人类会因为被感染的蜱叮咬而遭到感染,流行高峰期落在5~8月。

莱姆病潜伏期为3至32 天,但大部份1~2周就会发病,70%至80%感染者会出现游走性红斑,感染初期会有头痛、发烧、淋巴腺肿大、肌肉疼痛喉咙痛颈部僵硬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若无妥适治疗,后期可能会出现心脏或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有些病患还可能出现关节炎或关节变形情形

▲疾管署召开每周例行疫情周报。(图/记者严云岑摄)

如何避免莱姆病?林咏青呼吁,民众至流行地区或野外踏青应加强防护措施,请着浅色长袖衣裤手套长靴保护性衣物,将裤管扎入袜内,并于皮肤裸露处涂抹卫福部核可的防蚊虫药剂

此外,返家前应检查是否遭蜱叮咬或附着,并尽快沐浴及换洗衣物;如发现遭硬蜱叮咬,应用镊子夹住蜱的口器小心将蜱摘除,避免口器断裂残留于体内,并立刻用肥皂冲洗叮咬处,降低感染风险。如出现疑似症状,请尽速就医,并告知旅游接触史以利医师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