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逼老板们急找顾问 IBM提醒企业关注这3大关键!

台湾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事业合伙人李立仁。(图/记者黄克翔摄)

采访:吴佳颖

摄影:黄克翔

文/吴佳颖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让台湾许多原本当「空中飞人」的老板无法飞出国,只能留在台湾,疫情逼得他们找顾问次数大增。「尤其近期大家看到数位转型的重要,变得很需要顾问」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事业群合伙人李立仁说,原因是大家突然要面对很多「新日常」,这些新日常的变化都很激烈,震荡出企业体质的缺陷。加上这些企业主都不能出差,又看到问题,急迫要做一些改变。他点出三大关键,重视供应链的重要性、运用智慧制造降低资本支出,同时布局生态系「提升为智慧的制造业解决方案供应者」。

作为老板们咨询顾问,李立仁说,这些企业主面对外在环境变动,全都急着「励精图治」,而且要治立竿见影看到成果,所以就跟顾问业比较紧密合作。他们想知道:工具面有哪些工具可用,策略面,别人在做些什么?的确从COVID-19爆发这半年,接触的企业主比过去几年加起来还多!都是CEO、董事长自己来讨论,不管是需求、对话跟转型类的专案,比过去暴增数倍。

▲台湾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事业群合伙人李立仁擅于倾听业主的痛点,归纳出清晰的解决蓝图。(图/记者黄克翔摄)

「COVID-19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转捩点」李立仁分析,台湾很多制造业、代工、ODM,它的营收很大可是毛利率相对比较浅,在COVID-19之前,做智慧制造也是在谈Productivity(生产力),或靠saving,透过一些人工智慧、IoT(物联网)、自动化去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谈的都比较是单点场景场域的应用。

但COVID-19爆发后,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中国开始封城,对产业来说,突然间变成要面对「封城断链」的状况。其实,从中美贸易开始对立,台湾制造业已陆续在布局,希望不要把所有的产能都放在中国大陆这样一个所谓的世界工厂,而是「更均化分布」,不管是拉回台湾、分布到东南亚、印度。

李立仁说,在COVID-19之后,这个布局变得要快速、加速,不但有封城,产业这时候开始陆续面临终端、零售端的需求也可能忽然间冷冻,可是一些宅经济消费需求又忽然间急速跃升的诡异状况。制造业者从接单、生产、出货,可能面对供应链断链、材料出不来或者停产,终端市场可能两极化变动。突然「链」的概念,被突显了。

以前智慧制造都在谈「单点的自动化」或「智能化」,现在产业整个从接单、产能、物料到整个订单履行配送(fullfillment),这样需要一个全面性链的概念。

▲制造业老板们疫情期间无法出国,留在台湾励精图治,氛氛找IBM顾问,盼能厘清问题,不要再断链危机。(图/IBM提供)

疫情冲击之后 产业追求能见度

他指出,企业突然被迫面对自己在全球化的产能布局跟排产短处,「原来数位能见度,其实还是比较破碎或人工的!」尤其在不同的区域,要不断地根据客户需求变化,再不断地调度、重新盘整,这个数位能见度几乎不存在。企业主的决策通常不一定赶得上终端需求的变化,每个决策的获利率能见度也会偏低。「可能有些紧急来的订单,但你就是张罗不到物料!」

「过去大家习惯库存一些容易稀缺的高单价策略性物料,像IC、hard D、SSD,」李立仁说,现在忽然间发现,很多的订单出不去,是因一些小型被动元件、连接器这种「大家没想到」的低单价物料,可是即使是一颗小物料,都会造成一笔订单没有办法达成。因为以前大家都觉得,这东西不会断。

大家才开始思考,供应链的能见度、供应链的避险机制,到底在哪里?智慧制造应用在供应链上,有没有一些预警机制,而不是等到生产排程上物料开始断线,才来做一些「很人工的」追物料、追供应商等。

▲每个小零件、环节都是产业链的关键。(图/IBM提供)

另外,制造业结构性的问题也浮现,李立仁观察,企业主在COVID-19冲击后才开始体认到,这是一个全面体质、基础工程的问题。「不是说,不是因为大家在喊5G、在喊AI、IOT,好像我工厂某个产线、某个设备、有在做这样的应用,拿香跟着拜就已经踏上了智慧制造的路了。」

创造生产力提升5%、10%还是重要,但「高营收低毛利」的商业模式必须改变,不少企业意识到,得要去加速一些新兴事业,尤其是一些科技去驱动的新兴事业,5G、IOT、AI、或者是车载的垂直产业应用。要慢慢从硬体的生产,变成一个垂直场域的solution provider。

他分析:「纯代工,或纯ODM有结构性问题,我营收的base就是这么大,毛利那么低,我也切割不掉这些大客户,可是我九成九的企业的经营,跟营运陷在这个很大的base,如果我没有长出一个新的事业,就不会产生一个好的营收加利润的优化组合。」

当然台湾的产业做这种新事业,还是有很多的不擅长。「我们最近跟很多企业主谈,大家都会某种程度认同,第一是,大家对于育成新事业这件事情,其实并不擅长,大家每天都还为了99%的核心事业疲于奔命,到底有多少人力、心力跟决策力,用在新市场的开发和进入上?」

台湾的制造业对于建供应链很擅长的,建立生态圈这件事情是很陌生,因为这里面还包含了营运的科技(operation technology)、资讯的technology,这里面的软体、硬体跟集成商,跟过去台湾制造业的观念是很不一样的生态系统(ecosystem)。

▲5G、车载应用组成的生态系厂景应用。(资料图片/记者洪圣壹摄)

只会硬体语言 打不进新事业生态圈

李立仁举例,在新的生态圈大家谈的是你要多少「work load」工作内容,比方说一个「路上影像辨识」这是一个「work load」,辨识完,要计算、机器学习,产生计算后,这个产出后去影响「车子的行径路线」,这又是另一个work load,每一个work load可能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供应者,这样的供应包含硬体、软体、分析,是另一种整合,和传统我们讲从产线到供应量的增加,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意义,但两种议题都重要。

在原生核心事业里面,该透过智慧制造去提升生产力、成本降低,这都是日常都要做的,但如果不开始新事业、加入新的生态圈,继续紧守供应链,就只能站在被动的生意里面,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被淘汰,就像疫情带来的剧变。

做软体开发和硬体开发的思维基础很不同,台湾产业从硬体出发,就还要经过软硬整合。这些经验值和人力,对传统制造的领域是稀缺的,以前卖零组件,只要讲技术、规格、价格;转为我解决方案应用的提供者,就要讲应用场景是什么、场景场域的理念、提供什么功能和效益、上下流程整合度如何、谁能够去导入等。

▲台湾产业从硬体出发,就还要经过软硬整合。这些经验值和人力,对传统制造的领域是稀缺的。

「可能你会发现新市场一直打不开,因为你讲的不是生态圈那种语言,而是ODM的语言,因此主事者的脑袋也要换,不能只聚焦Cost,否则操盘跟布局一定都是短期的ROI,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李立仁强调。

李立仁指出,其实智慧制造没有1.0、2.0的级别标准,大家做的深深浅浅,而且产业的聚落差别很大,同样的技术,可能半导体用了觉得进步很有限,但是对组装来说,已经是很大一步,就很难定标

李立仁不希望大家在说名词时,把它变得很学术,当成一种话术,「因为当你真的进到制造的环境里,没有人是为了要『工业4.0』去做什么,大家在想的都是要怎么生存下去。」

谈到顾问的工作,李立仁说:「我觉得,要每个人,带着辨识自己、结构性、有层次的,把这些议题讲出来,要求可能太高,而且每个人当下suffer(遭遇到)的点不一样,这就是顾问的用处。其实这些议题也都是从企业听到的,但顾问会做逻辑性的分类、架构,把议题梳理出结构,提出建议跟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