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诗记述城市传奇

摩登上海台北电影

因为今年的上海特别「抢眼」,本届台北电影节规画了「摩登上海」专题,放映几部与上海相关的电影,而中国知名导演贾樟柯海上传奇》是其中最新、也最受期待的一部作品。

为了配合上海世博,贾樟柯接受委托,自去年以上海为主题拍摄一部「史诗纪录片」,上个月于坎城影展中首映,受到极佳好评,媒体普遍赞誉贾樟柯的新片,并认为《海上传奇》是他艺术实践的提升之作,进一步巩固了他的艺术成就英国最重要的电影四台(Film 4)称:「《海上传奇》仍然进一步地提升贾樟柯在过去十年的卓越成就。」这些赞誉或者都隐含着讶异:贾樟柯还是贾樟柯,因为这部纪录片并未如想像中是「宣传片」。

艺术品,非宣传品

《海上传奇》一直被称作上海世博会献礼片,隐含官方宣传色彩,但贾樟柯表示这是外界的误解,他只是「以世博会的契机创作,功能并非推介世博、宣传上海」,「这是一个关于上海的艺术品,在世博期间让人们了解上海的记忆,整个创作的过程是完全自由的。准确的说法是,《海上传奇》是世博会驻会电影,是中国馆的其中一个展品。」接受媒体访问时,贾樟柯澄清。

这部纪录片原称为《上海传奇》,后改名为《海上传奇》,「《上海传奇》感觉有些局限了,似乎讲的只是上海,其实不是,它是中国近现代生存经验的一种描述。改成《海上传奇》,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资讯量也更大。」贾樟柯说。纪录片主角的讲述从30年代到现在,内容不仅包括个人历史,也包括了这个城市的历史,也可以算中国的历史。

加拿大《环球邮报》肯定贾樟柯的个人风格:「用充满诗意手法去记述现代城市中的个人的历史」,而他也以同样的方式来谈上海,背景虽是上海,但其实访谈故事横跨两岸三地,耙梳聚散离合与心灵创伤。时间刻度在1949年,甚至是文革。英国电影四台因而也称赞:本届坎城最精采的电影,无疑是中国导演贾樟柯的《海上传奇》,电影题材依然是这位导演所偏爱描述的逐渐消失的中国。

耙梳聚散离合与心灵创伤

《海上传奇》的拍摄手法与《24城记》相仿,透过十八个和上海政治、经济、文化史紧密相关的人物,道出各自经历,从而描摹上海百年历史的轮廓。和《二十四城记》一样,皆是将对记录城市生活的镜头受访者的访谈结合。贾樟柯表示,《海上传奇》的不同,在于把镜头肖像化,而影片开头与结尾都是以交通工具的镜头结束,他解释,这种「在路上」的状态,符合上海的现状、也是中国的现状。

为了完成《海上传奇》,贾樟柯花费了一年半的时间,一边拍摄一边剪接,曾忙到眼睛差点失明。他和团队采访了80多人,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但最后,贾樟柯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18人,从他们的口中讲述上海80年来的风云变化。其中包括画家陈丹青杜月笙女儿杜美如费穆的女儿费明仪上官云珠的儿子韦然韩寒,及平凡百姓。最后被剪进影片里的18位,是因为「他们的故事最私人、最精采、语言感染力最好」,许多历史背景和故事,都箝于其中。如杜月笙的女儿提及父亲原本想移民巴黎但因钱不够才留在上海的过程。费穆的《小城之春》开启了中国诗化电影的时代,也是旧上海电影的代表,相当经典。费明仪的入镜,也是贾樟柯这代导演对上海电影的致敬,给曾被否定的费穆一点声音。纪录片中,还有杨小佛回忆父亲杨杏佛1933年在上海街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之事,中共地下党员遗腹女道出父亲在解放前九个月被国民党处决的惨烈,王佩民讲述了从未谋面的父亲王孝和因为罢工而被枪杀,加上许多其他人的回忆,都说明上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历史舞台特点。皆以上海为其活动的舞台。除此之外,还有导演王童、学者李家同等台湾人的访问,说明一整代上海人的离乱和迁移。当然还有当代人现身说法,如陈丹青陈述了文革前期胡同里孩子好勇斗狠的童年回忆;全国劳模代表黄宝妹,回忆她受到毛主席接见的兴奋。

「上海这个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几乎中国近现代所有重要的人物都跟这个城市有千丝万缕的姻缘,拍这个城市的传奇,不寻找这些历史的当事人或者家属是不对的。」贾樟柯说,这部电影不是谈述一个上海市民对这个城市的日常认识,而是关于这个城市传奇的经验,关于战争、政治和文化运动各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