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打造失智玻璃屋!直击名医家「挑高Z字长廊」不怕跌...这角落他最爱

曹汶龙母亲最常在饭桌上用餐唱歌,并将日常生活上传到脸书分享。(图/记者谢承恩摄)

记者谢承恩/嘉义报导

现年70岁的失智权威曹汶龙,不只舍不得退休,将毕身所学奉献给失智症团队,上山下海社区服务,然而在外是医师,回到家中就是一位母亲的老孩子,记者实际拜访医师的居所,发现这座落在嘉义民雄民宅中,更深藏着儿子对老母亲浓浓的爱。

曹汶龙年轻时总带着父母到台湾各角落行医,从台北搬到花莲,再从花莲来落脚嘉义民雄,68岁时打造理想的「阳光玻璃屋」居住空间,问他最得意的地方,他领着记者走到二楼窗边,指着一张小木椅,说「这才是我最爱的位置!」每天早上他会坐在这张木椅望出窗外,刚好能够看见楼下母亲窗边的床铺,「妈妈是醒着、睡着了,我全都知道。」

▲曹汶龙最喜欢坐在二楼窗边的木椅,看看楼下的母亲睡醒了没。(图/曹汶龙提供)

偶尔曹汶龙会拿着手机到窗边坐下,时而沉思、时而望着母亲,开始写写日记。一边感叹自己早是72岁的老骨头,坐着坐着腰骨酸痛,还拿了塑胶护脊坐垫撑着,说什么也舍不得离开。他若有所思的说,遇到许多人害怕成为照顾者,但其实「失智的长者」是乐趣的源泉,只要找出应对的法子,她比婴儿还可爱。

▲母亲坐在床边打瞌睡,曹汶龙都一清二楚。(图/曹汶龙提供)

从曹汶龙的脸书影片中,读者总能看到散发温暖黄光餐厅背景,母子常在餐桌一角吃饭、唱歌。走访医师家中,没有多余的家具设施或卡拉OK音响,空间全留给挑高的楼面和窗外的小庭院,中间种了棵枫树,四季皆有宜人景色

室内采光性佳,门外有庭院,室内有榻榻米地板,让亲人探访时相聚聊天。(图/聂志高提供)

「这一切设计不为自己,是想让妈妈住得更舒适、安心。」据曹汶龙多年居家探访的经验长辈住在狭小、没有窗户房间久了,易起疑心、忧郁,让病情加重,因此与云林科大建筑与室内设计系所聂志高教授合作,花费2年打造「阳光玻璃屋」。

三面落地窗可以让母亲感受阳光、落叶的自然变化,挑高的设计有更开阔的居住感,「以前总是以孩子的需求去打造房子,但孩子大了,都不在身边了。」曹汶龙试着站在妈妈的角度思考,并打造便利及安全的居住空间。

楼下除了餐厅,还有母亲及看护的房间,另一旁的盥洗间,有照顾者必备的沐浴辅具「洗澡椅」。房间内设有警铃安全装置,当母亲或照顾者发生意外时,随时都能够透过按铃通知,迅速发送简讯到医师手机,随时掌握长辈的状况。

浴室备齐尿布、湿纸巾及洗澡辅具,还设有紧急按铃。(图/记者谢承恩摄)

餐厅吧台后方有洗衣间与晾衣间,侧边有榻榻米房,是兄弟姊妹拜访时聊天、过夜的地方。整个住宅以「ㄇ字形环绕」,中间有个小庭院,家人不仅能欣赏盆栽造景,也使室内空间更显明亮大方。

「从房子内若能看到自然界的变化,心也会变得开阔,你看着树叶掉下来 、阳光的转移、看到雨下,就容易平静,老人家也不会感到压迫、阴暗,产生猜忌怀疑。」曹汶龙表示,为了让90岁老奶奶也能住得舒服,他向设计者强调「我们不要为孩子设计房间,而以老人为中心设计房屋需求。」

▲庭院中种了枫树、地面长有植栽,让母亲可以欣赏四季景色,心情更开阔。(图/聂志高提供)

曹汶龙说明,分层的房屋设计,也能够让失智患者与照顾者保有彼此的生活空间。「我和太太的房间在楼上,看护与妈妈住楼下,透过中间的小庭院窗户,可以看到彼此的生活动向。」即使居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分上下两层楼不只减少生活摩擦,母子俩的窗户遥相对望,还能彼此照应。

▲夜晚建筑物格外有气氛,透过窗边可以看到餐厅及一二楼的动静。(图/曹汶龙提供)

室内采光极佳,落窗的设计搭配挑高楼层,居住起来少了压迫感。此外,最让照顾者苦恼的「楼梯电梯、电动升降椅」的设备,在曹汶龙家中完全看不到,取而代之的是「Z字形的长廊坡道」,不只可以让轮椅上下楼,也能避免长辈在步行阶梯时失足跌倒。

▲家中设计Z字型坡道取代电梯、楼梯,轮椅轻松上楼,也不怕长辈跌倒。(图/记者谢承恩摄)

曹汶龙不吝于将自己与失智母亲的互动,分享在脸书上跟众多网友分享,希望透过网路媒体的传播,提供不同的照顾经验与心得,让需要的家庭得到陪伴,照顾时也有方法能参考。他深知与失智症长辈相处,有无奈之处,也有经济的考量,家属的态度与陪伴,才是让照护齿轮走得更长久的关键。

其他人还看了...►影/她还记得我是儿子!医牵90岁失智母唱「有妈的孩子像个宝」 网:听到想哭

►3秒就有1人失智!老年「3处境」恐躲不掉...他泪问:何处是我家?

►【视觉说故事】:脑科权威遇上失智妈 现代老莱子曹汶龙伴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