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不良、體重過重都會得糖尿病! 全台糖尿病人口破227萬,10大風險因子一次看懂

潮健康/郭家和

台湾糖尿病人口破227万  世界糖尿病日吁「了解风险」

11月14日为「世界糖尿病日」,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指出,全球超过十分之一人为糖尿病患者,且其中高达90%为第2型糖尿病,对此,2023年世界糖尿病日的卫教宣导呼吁人们「了解风险、认识应对」(Know your risk, Know your response),最常见的糖尿病风险因子包括:家族史、体重过重、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年龄、高血压、人种、糖耐受不良 (IGT)、妊娠糖尿病史、怀孕期间营养不良等。

糖尿病是胰脏功能丧失或退化,身体出现胰岛素供应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利用能力下降,导致糖类、脂肪及蛋白质代谢异常,使患者血糖浓度上升或不稳定。根据卫生福利部统计,糖尿病为国人十大死因第五名,且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息息相关。国健署统计国人糖尿病发生率约为11.8%,预估全台超过227万人有糖尿病 。糖尿病最相关的并发症包括心脏病、中风、肾病变、眼病变、周边神经病变和动脉疾病导致的截肢,都造成社会与经济成本的重大负担。

从降低血糖到器官保护  糖尿病治疗观念四度「典范转移」

随着全球糖尿病盛行率升高,糖尿病药物的发明和进展也是日新月异。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内分泌新陈代谢科主治医师、中华民国糖尿病学会工作小组委员廖国盟表示,糖尿病最主要的治疗目标是降低死亡、减少大小血管并发症、改善症状,虽然整体目标不变,但治疗观念在二十年间已发生四次「典范转移」。

廖国盟医师指出,糖尿病治疗最重要的研究是英国UKPDS前瞻性研究,确认了降低1%糖化血红素可取得小血管病变风险降低37%、总死亡率降低21%的重要证据,这是第一阶段「以控糖为中心」的典范。直到2015年发现,过度积极控制血糖可能会导致低血糖风险增加,整体心血管死亡风险上升的现象,反而抵消了降低血糖带来的好处,这是「安全控糖并避免低血糖」的第二次治疗典范转移。

时间来到2018年,ADA(美国糖尿病协会)以及EASD(欧洲糖尿病专家会议)再度针对糖尿病治疗发布重大变革,在治疗前应优先评估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心脏衰竭以及慢性病风险,有相关风险时应将「器官保护」为最先考量,以具有器官保护实证的的GLP-1以及SGLT-2作为治疗选择。

然而,强调器官保护的同时,可能导致治疗过程忽略肥胖及其他风险因子的重要性,因此2023年糖尿病治疗指引正式宣告采取「去阶层化」策略,重申器官保护、血糖控制、体重管理、心血管及其他风险因子应并重,糖尿病治疗正式进入全方位评估器官保护、血糖与体重控制的时代。

糖尿病治疗目标「去阶层化」  GLP-1、SGLT-2重要性提升

「糖尿病治疗观念走到今天的『去阶层化』,四个象限形成一个圆,表示必须以全人管理来看待,不能只偏重某一个面向,因此,既能保护心血管、又能控制血糖并且帮助体重管理的药物包括GLP-1和SGLT-2显得愈来愈重要!」

廖国盟医师表示,以坊间多称之为「瘦瘦笔」的GLP-1药物为例,其适应症并非只是减重,还具有降低糖尿病死亡率12%、心脏衰竭11%、肾脏病风险21%等重大效益,除了控制体重及医美用途,各界应正确了解GLP-1对身体其他器官的保护效果。尤其超过7成糖尿病有肥胖问题,而肥胖与糖尿病皆是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对肥胖族群而言,控制体重有助于远离糖尿病风险;而糖尿病达成理想体重控制,对血糖控制、器官保护亦有显著助益。惟有家族性髓质甲状腺癌、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症候群者不建议使用。

廖国盟医师表示,GLP-1主要副作用为肠胃道不适,包括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在考量用药效益之下,临床多先以低剂量开始使用,缓慢调整药物剂量,再搭配少量多餐、饮食注意细嚼慢咽,少吃油腻食物等生活饮食调整,更有机会同时兼顾控制体重、稳定血糖控制及器官保护等目标。

延伸阅读:

糖尿病吃「铬」种饮食稳血糖! 医吁:「这两样」也是好帮手!

「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容易住院! 50%以上无症状? 医:善用CGM助血糖控制达标

原文出处:

https://blog.coolhealth.com.tw/2023/11/14/diabetes-paradigm-shi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