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美元霸权式微 德经济学者:亚洲将出现人民币经济区

施纳伯认为,随着美元走弱,人民币持续升值,可能会成为东南亚东亚的非正式锚定储备货币。(路透资料照片)

美元在美国疫情爆发并迅速成为全球重灾区后,由强转弱持续走贬,是否有其他货币或资产能取代美元,1年来是不少学者关注焦点专攻经济政策、货币领域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施纳伯(Gunther Schnabl)认为,人民币至少在亚洲已经出现机会,东亚、东南亚可能出现非正式的人民币经济区,甚至连美国最亲密盟友日本都可能愿意加入。

1994年中国大陆开放国际交易以来,曾引入严格的与美元挂勾机制,加上日本、韩国,东亚出现了非正式的美元本位制,这带给东亚汇率高度稳定,加速发展分工贸易效果。施纳伯称,人民币和美元挂钩,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期间也发挥很大效果,使得人民币如同惊滔骇浪中屹立不摇的岩石,稳定东亚局势

不过情况已经改变,施纳伯指出,随着美国Fed(联准会)持续宽松政策和购入美国国债、拜登(Joe Biden)政府扩大支出增加债务,美元将进一步面临贬值压力。而且美国国债的外资持有率已经由2013年43%降到不满30%,取代的是Fed持有自己的流通国债份额上升,可能造成投资人对美元国际作用的信任度持续减弱。

他注意到,尽管由于北京当局资本市场的严格管制,导致人民币尚未成为任何国家的锚定或储备货币,但中国在去年采取2项重要措施,首先是自去年5月起至今允许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10%,其次是逐步减持美国国债,2011年底还有约1.3兆美元规模,但到去年底只剩约1兆美元,都显现出中国似乎有意摆脱对美元依赖。

而相较于美国在疫情中遇到的经济麻烦,中国迅速克服疫情持续成长,还签订史上最大自贸区协定RCEP(区域全面性经济伙伴协定),自1990年代以来一直维持强劲增长,现在除了自身制造业向美国、欧洲出口,还以东南亚许多企业当供应商形成中介角色,区域、甚至世界核心地位自不待言。

施纳伯认为人民币现在就像1970年代以后到欧元问世前的德国马克(Deutsche Mark),当时由于各国对美国大量印钞应付越战实质却由各国共同埋单早有不满,加上1970年代在美国大量宽松下,德国联邦银行却因为担心输入性通货膨胀而允许德国马克升值,最后导致以美元为中心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在1973年瓦解,德国马克、瑞士法郎变成有吸引力的国际价值储藏,德国马克不仅成为欧洲锚定和储备货币,美国甚至也曾用德国马克、瑞士法郎发售债券

他写到:「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对其他东亚国家的诱惑将是保持本国货币与人民币挂钩,以维持区域内汇率稳定。此外,东南亚经济体可能受到诱惑,将美元换成人民币,以获取重估美元的收益。一个非正式的人民币区块将出现,人民币将成为东南亚各国货币的锚定和储备货币。日本甚至也可能会受到诱惑,愿意加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