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自建自主供应链是祸不是福

旺报社评

中美两国都想打造关键零组件(尤其是半导体产业)自主供应链,早已不是新闻。美国积极拉拢台积电赴美设厂,中国则倾全国之力扶植自己的半导体产业,欧盟与日本等诸多国家也都决定加强或恢复自身半导体的供应能力。但从全球供应链与成本效益角度来看,自建「自给自足」的供应链,不管是在前期投资或后期营运成本上,都将付出相当昂贵的代价,这对全球经贸与产业发展而言,显然不是一件好事

波士顿顾问公司(BCG)与美国半导体协会(SIA)共同发布的《强化不确定时代下的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报告就明白指出,过去30年,全球半导体产业能够持续在科技上创新,同时创造庞大的经济价值,就是奠基于比较利益专业分工的全球供应链架构。在这个架构下,美国侧重于研发设计销售,日本与荷兰专注材料与设备的提供,台湾南韩及中国大陆则是聚焦于生产与制造。各国业者在错综复杂的供应链上密切合作,才能开创现今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盛世荣景

不过在专业分工过程中,部分供应链环节高度集中於单一地区,如7成以上制造产能位于东亚、72%光阻剂原料由日本提供、极紫外光(EUV)微影设备由荷兰厂商独占等等,无形中也暴露出「单点失效、全部失效」的集中性风险。世界处于威胁如此强烈的环境,各国打算自建自主供应链、分散市场风险,确实不难理解。但BCG与SIA的这份报告也提醒,倘若美、中、欧以及台、日、韩这四大地区执意建立自主供应链,则将为当前整体半导体产业带来要价不菲的额外成本。

美国全球角色弱化

在不计投资失败成本与产能可能过剩的前提下,光是包括资本支出及研发的前期投资,成本预估就要0.9兆到1.2兆美元左右,而每年增加的营运成本粗估则约450亿到1250亿美元。更不用说,伴随这个过程,整体半导体产品价格大概将上涨35%到65%,这都是额外要付出的高昂成本。显然地,由中美科技对抗所衍生出的半导体供应链风波,正在摧毁国与国之间的互信基础,也彻底破坏过去全球专业分工所带来的比较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战下的自主供应链不但会让成本飙升,更将导致经济脱钩与产业退化,后果更严重。美国商会(USCC)与荣鼎咨询公司(Rhodium Group)共同发布的《了解美中脱钩:总体趋势与产业影响》报告指出,一旦中美经济脱钩,不只会影响到美国生产力创造力,美企也可能失去进入大陆半导体市场的机会,此将导致美国半导体产业损失540亿至1240亿美元产值,并冲击10万个就业机会。长期以往,美企将丧失规模经济效益与研发创新优势,而美国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的角色也将跟着被弱化。

这样的结果一点也不意外。因为资源有限,自建供应链所产生的巨大成本势必形成排挤效应,排挤掉原先可能用在研发创新的资本支出。更重要的是,失去大陆这个庞大市场,全球将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马上填补。根据大陆海关统计,2020年大陆积体电路晶片进口金额超过3500亿美元,占全球晶片进口比重高达7成。大陆市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即使以个别企业来看,也是如此。例如,受到美国对华为销售禁令的影响,执全球晶片设计牛耳高通,2020年在大陆出货量就骤减近5成,大陆市占率也从2019年的38%降至2020年的25%,不只降幅高达13%,也被联发科反超车。

中美应各自发挥优势

硬要各自为政发展半导体产业,活生生拆解现行供应链模式,招来的将是祸,而不是福。也就是说,针对半导体供应链部分项目过度集中,部分市场风险分散,无可厚非,但绝对不能因噎废食。特别是对中美两国来说,坚持打科技战,最终是两败俱伤。解铃还须系铃人,中美双方若能以经济为重,早日解决贸易纷争,在现行供应链基础上,各自发挥优势,相信对彼此都是最好的结果。当然,对台湾也最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