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高教改革 不只更少还要更好

图、文/远见杂志

台湾管理大师许士军在2月号《远见杂志》专栏,提出一个有趣的观察:

20年前,全台便利商店约5000家,人人认为市场已经饱和,应停止展店;20年后,便利商店扩增破万,业绩依然持续成长。为什么,便利商店没有泡沫化大学,却被少子化击得步伐踉跄?

关键在于创新。现在能生存的超商,经营型态服务方式已非当年的「高级杂货店」;而人类不可能没有高等教育,只是「能生存的,必然不是目前这种大学型态,」许士军说到。

的确,大学不该再是目前这种型态,考招方式、系所制度课程型态都要调整。本地学生少了、需求不同了,大学也须与时俱进。

先看考招方式的创新。明年,准备多时的高中107课纲即将上路,学生将有更多选修空间探索兴趣;但目前广泛流传的考招方式,仍与过去无异,有旧酒装新瓶之忧。

今年2月6日,台大电机系教授叶丙成与252位高中校长、主任联合投书媒体主张现行制度使高三生全年忙于推甄,「台湾有大半高中生毕业时,只有高中二年的程度。」这群高中校长主任们主张,应在高三学期结束后,再启动考招程序,「新的大学考招方式必须要维护高中的完整学习,107国教改革才能真正有机会成功。」

过去,大学考招方式皆由大学,尤其是明星大学主导的联招会决定,高中几无置喙余地。这次高中端连署,突显长久以来高中与大学教育脱节的荒谬,也预示107教改将肩负修复学力重大任务

大学要创新转型,走向开放

其次,是系所制度。在考试至上年代,进入大学后,双主修、转系的难度不比重考低。理由不外是「让低分科系学生进高分科系,他们会『占便宜』。」

但台湾多数学生的求学期,除了读书,别无其他生活经验,缺乏生命的探索;上大学前,对于「系所在学什么」只能凭空想像。万一进入不符合兴趣的科系,大学系所的本位主义,不仅限制学生学习疆界,更断送他们的未来。因为,传统系所的区分方式,并不符合企业人才需求

许士军认为,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有三个期待:第一,跨领域;第二,不同专业所需要的教育内容是多样性的;第三,职场中专业类型变化迅速,专业教育内容的变动十分迅速。「这种专业教育的性质,在每一点上,都和传统的系所──以特定学术(disciplinary)领域为范围,格格不入。」

转得快的学校开始走向开放。对系所开放、对业界合作开放、对国际交流开放。事实上,这也是大学必做的创新转型。否则,当大学对高中生分分计较,优秀人才也会择良木而栖,投向更多元开放的香港西方大学。

届时,台湾的大学不只太多,还更平庸。当一个国家社会最高人力引擎熄火,还有何国力可言?不只更少,还要更好,才是高教改革的正道。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2017大学暨技职入学指南;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