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全球吹起独居风 乐单族,向你招手!
【文/高宜凡】
社会观念大解放,一个人居住,不再代表孤独,也可以是快乐生活的象征。独居最盛行的欧美,瑞典有多达47%的独居户,北欧各国、英、法、日等地,也有30%以上的独居比率。这股风潮也吹向台湾,2010年,全台有约163万的一人户,10年成长近1/6。庞大单身人口造就出一批乐单族,使得独居的品质受到重视。独居生活正流行,乐单族向你招手,它创造了什么新商机?又为这个社会带来哪些改变?
一个人住的效应发酵全球吹起独居风 乐单一族正崛起!
来到台北市西区的捷运站附近,37岁的「鹏博音乐」负责人徐鹏博,住在这里的顶楼加盖小套房里。走进他的单身小窝,立刻会注意到占满墙面的CD柜。从小到大,他砸了上百万元在这上面,把单纯的爱好变成职业专长,甚至因此决定创业。「当老板的人不会有Monday Blue,因为永远没有下班的时候!」他笑说。
在古典乐界小有名气的他,待过两间大型唱片公司,三年前脱离上班生涯,创业开经纪公司,每年邀请十多名外国乐手来台演奏。趁着农历年假,他跑了趟欧洲,一边度假、一边拜访音乐家。为方便沟通,他还学过德语。
尽管当了老板,而且老家就在台北,但从上大学以来,他一个人住已经将近20年。「不是跟家人感情不好,而是我想一个人住,就这么简单!」他是家中四个孩子的老大,从小就渴望拥有个人空间,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一成年就离家独居。
每天回到家,他喜欢随手挑片CD,沉浸在悠扬的交响乐声里,把脑袋净空。尽管公司还在刻苦经营,但他对未来依旧很有信心,「唱片可能会消失,但音乐不会!」在全球各地,像徐鹏博这样的独居者已经愈来愈多了,慢慢形成一股无法忽视的独居浪潮。
瑞典有47%独居户 美国独居比率增四倍
根据欧睿国际(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调查,全球独居人口从1996年的1.3亿,到2006年正式突破两亿人,十年内增加了1/3。独居最盛的地区在欧美国家,比率最高的瑞典,全国有多达47%的独居户,首都斯德哥尔摩还被封为「全球独居首府」,近六成住宅都只有一个人。其他如北欧各国、英国、法国、日本等,都有30%以上的独居比率。
去年,纽约大学教授克林南柏格(Erick Klinenberg)出版《独居时代》(Going Solo)一书,更引起热烈讨论。书中指出,美国成年人中,从1980年代有1800万人独居,现在已经超过3000万人独居。今日,只有一人的独居户,不但取代核心家庭跟已婚顶客族(Double Income No Kids),成为美国家庭最大组成,占全体家户数的比重,更从1950年的9%倍增到28%。「这是从二次大战婴儿潮后,最大的人口变迁!」克林南柏格描述。
以前大家认为,独居者是离群索居的怪人。但《独居时代》反驳,现在大部分独居族都集中在全美各大城,如纽约最精华的曼哈顿,就有半数人口一个人住。这般景象,跟以前美国梦提倡的郊区洋房,可谓大相迳庭。
「乐单」运动!全台单人户逾1/5
从国际看台湾,检视生育、婚姻、家户等统计资讯,不难发现,台湾正迈向独居的全球洪流。首先,台湾不婚不生的现象已经不是新闻,还一度跟德国并列全球出生率最低的国家。过去人家说「30拉警报」,但国内30~34岁妇女的有配偶比率,却从30年前近九成,狂跌至2012年的53.2%。2012年15岁以上单身人口超过960万,比起2006年增加100万人。庞大的单身人口,不仅造成出一批「乐单族」(quirkyalone),连带使一个人住的独居蔚为风潮。
翻阅主计处最新资料,2010年台湾的一人户近163万户,在10年内成长快1/6,目前占全台家户数的比重,已来到22%。更惊人的还在后面,一人户的数量,只比两人户略少3340户,以些微差距屈居全台第二大家庭组成!或许不用几年,独居户就会成为台湾家庭结构的最大主流。
聚集大量独居人口的台北市,2011年调查发现,全市有高达32%的单人户,比例应是全台最高。台北市都发局局长边泰民估算,若加上没登记户籍的「北漂族」(中南部北上的移居人口),或外地来的跨区工作者(如外籍劳工、派外商务人士),台北市起码有40万独居户。
值得注意的是,独居者样貌也出现变化,不再是传统认定的年轻未婚者。从年龄来看,过去最大宗的独居者,出现在35~44岁(24%)这块区间,现在已上调到45~54岁(22%)、65岁以上(23%),55~64岁,则是独居户增加最快的年龄层。
外界常以为,独居者多是学生或刚出社会的小资族。但最新统计资料却指出,34岁以下的独居者只占了1/5。独居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或人生过度阶段,反而往上蔓延到中壮年跟高龄族群。从婚姻状态更发现,过去独居族里只占9%的「离婚或分居」,比重已经飙高到17%。十年来多出的23.7万独居户,离婚或分居就贡献了14.1万户,颠覆以往的「会独居,是因为结不了婚」的刻板印象。
中研院社会所研究员杨文山则指出,从老化趋势来看,「高龄女性」将是台湾未来最大的独居族,因为女性平均寿命较高,老伴一走,就成了丧偶的独居户。而再过十年,台湾将发生婚姻「挤压」现象,适婚男性会比女性多出近50万人,这批「剩男」也是值得关注的独居人口。
独居也能享受人生 不再是不得已选择
为何有愈来愈多独居人口?来自传统家庭与社会观念的解放,让乐於单身、享受一人生活,也能成为人生选项,而非逼不得已的痛苦决定。前年出版小杂志《练习》探讨「一个人」现象的自转星球社长黄俊隆,从台中北上打拚的他,是超过10年的资深独居族,2004年创办「一人出版社」,开始一个人的创业旅程。
这个题材黄俊隆酝酿四年,因为一个人即便拥有许多亲友,「但最终、最重要的关系,还是跟自己。一辈子花最多的时间,可能就是独处。」「要不要结婚、做什么工作、跟别人住?这些问题都要自己思考,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或别人的期待!」黄俊隆认为一人生活的风潮,反映个人从社会价值体系的挣脱,近来兴起的中年转职、返乡创业或不婚不生,都从这股趋势衍生而来。「所以大家突然发现,有许许多多的一个人,会义无反顾地去做一件事!」他说。
中央大学法文系教授蔡淑玲更建议,人的一生一定要有独居经验,「只有在独居时,你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要怎样的生活跟环境?」
多重驱动力 人类不再依赖群居生活
不少人担心,假使单身与独居太盛行,将造成人口负成长,有碍国家与市场的长期发展。但从欧美国家高得吓人的独居比率,可发现新一波独居潮的成因,来自社会安全网络、创意经济、网路科技、都市化、长寿革命等强大推力。
刚从美国考察回来的蔡淑玲分析,欧美的独居比率高,就是来自完善的社会福利与社区支援,很多独居聚落或单身公寓,就在购物中心或地铁站旁,不仅拥有极佳生活机能,更是当地的黄金地段或文创中心,不会被贴上负面标签。
独居多年的东方线上行销副总监李钏如举例,「LINE已经变成我们家的客厅了,」她跟退休的爸妈、还有工作忙碌的小妹,平常见面机会不多,但每天都会用LINE分享彼此的生活,互动时间比以前还多。现在只要到脸书按个赞,或用通讯软体互通声息,就能随时跟亲友联络。科技的发达与带动,无形中赋予独居者更多社交空间,让他们可随时「切换」参与社交网络,不会感到寂寞。
你该正视的新课题 潮流挡不住!开始适应一人化社会
令台湾人望之兴叹的高房价压力,也是推动独居潮的原因之一。一名30多岁的网路公司主管感叹,这么多六、七年级生甘於单身、独居,除了追求自由,「看到房价那么高,如果要结婚、生小孩,怎么买得起30坪的房子?」一想到这些无解又无奈的大哉问,只好继续过一个人的日子,起码能维持既有的生活品质。
学习一个人生活 创造新的相处模式
坐在松山机场附近的咖啡厅,68年次的两性议题作家贝莉,正分享自己的独居史。她换过四间房子,从小套房换到20多坪公寓。独居八年的她觉得,现代都会很适合独居,她最爱用免费配送到府的网路购物,觉得是对单身女子最友善的服务。常跟单身粉丝交流的她笑说,以前的人十多岁结婚,但只活到60~70岁。现在的人寿命长到80~90岁,所以晚几年结婚很合理。她反倒觉得,「麻烦的是,如果两个人都已习惯独居,结婚后该如何适应两人生活?」
贝莉的担忧,36岁的设计师Oliver真的碰上了。他一个人住长达15年,32坪大的住宅有自成一格的设计逻辑,如家具走北欧古董风,连卫生纸都得呈塔状整齐摆在马桶上。他曾在家专注画图,整整两天没出门,完全不觉无聊。
去年Oliver步入礼堂,「最大困扰是除了衣物间的柜子,没地方放老婆的东西。」他苦笑,老婆一度受不了他的习惯,想到隔壁租屋,当起「邻居夫妻」。现在每逢周末,当老婆外出聚会,就是他最快乐的时候,仿佛又回到一个人的日子。
写过《是的,我单身》一书的媒体人兰萱也观察,高龄或弱势的独居族,是政府该处理的社会问题。但以熟龄面貌跟创意阶级重新出现的独居者,就是一种新的社会风潮。「台湾现在的单身跟独居现象,已经超乎社会的想像了,大家都没注意到这块人口的成长!」
进入21世纪,独居已经不等于「茧居」,反而是你我必须重新了解的社会变迁。如同《独居时代》呼吁,「我们都还在学习一个人生活,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欢迎来到一个人的全新世界!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3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www.gvm.com.tw】【立即购买远见杂志3月号:http://store.gvm.com.tw/magazine_information_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