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后记:东篱归根

对称性是近代物理核心概念, 而杨振宁1954年提出的规范理论架构,使他成为一代大师。(示意图达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动人震撼的科学传记

对称性是近代物理的核心概念,

而杨振宁1954年提出的规范性理论架构,使他成为一代大师。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

物理学界公认,继爱因斯坦、狄拉克后,

杨振宁为二十世纪的物理树立了风格,呈现一种数学美感

资深科学文化工作者江才健

穷四年之功 跨洋亲访杨振宁及其故旧

时隔十八年经典再现 增订精彩新章东篱归根

更完整刻画这位兼具天才禀赋、谦抑修为的跨世纪人物

【精彩书摘

二○一五年,因为协助大陆《环球科学》制作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一百年的专题,与杨振宁作了一次访谈。我特别以他一九六一年文章所说人类有限智慧探究无穷宇宙的困境,与爱因斯坦所说,「我只知道两个事情是无限的,一个是宇宙,另一个是人类的愚昧,我对前一个还不能确定」的说法相提并论,也问他现在物理科学的一些新理论虽说数学推演很好,在物理上却面临是否可以运作的问题,我在提问中认为这既是一个终极的哲学问题,也是一个科学问题。

杨振宁当时回答说,「不错。像超弦论,它已有了极重要的数学影响,但是否与物理现象有关还是未知数。另外,我对超对称不那么乐观。有两个原因,第一,一个数学的东西如果被基本物理学采用,就一定是很妙的数学,这有过去很多的例子。可是超对称的数学不是最妙的,所以我猜想不是基本物理的基石。关于这一点我在一九七九年的一次纪念爱因斯坦诞生百周年讨论会上就讨论过。另外,它搞了好几十年,还没有任何与实验相关的结果,所以我对它的未来表示怀疑。」

对于物理科学的价值评断,当然也影响着杨振宁对一些科学计划的态度,其中最是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近年是否应建造高能量超大加速器争议。因此《晨曦集》中也收录了二○一七年他在微信公众号《知识份子》上发表的文章〈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

杨振宁这篇文章虽说不长,但是论述却十分清楚。他举出超大加速器过去的发展争议,未来超大加速器的必然耗费不赀,中国人均G D P还只是发展中国家以及将排挤其他基础科学经费的几个理由,做为他的反对依据。

他也说虽然过去七十年高能物理有许多进展,却没有解决引力场以及其与质量的根本问题,他认为物理学家希望以建超大加速器来解决此些问题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猜想,不会有成果,而且高能物理建成超大加速器,对于人类的短期到中、长期生活都不会有好处,而且以目前高能物理中的人才比例,这个烧大钱的计划既不能自我主导,纵能得到诺贝尔奖也将外落他人。

不出意外的,在中国大陆近年一片热中于搞大型科学计划的风潮中,杨振宁的逆势而行,遭到了不少的批评甚至怨恨。其实杨振宁对于高能物理的看法,非始于今,在《晨曦集》中就收录了一九七二年杨振宁第二次访问中国大陆一次座谈会的纪录〈关于大加速器的座谈〉,在那个座谈会上杨振宁独排众议,不赞成中国大陆在那个时候建造高能量的加速器,全力发展高能物理实验研究的计划,而这个座谈会的纪录,后来在中国大陆科学界有一个「杨振宁舌战群儒」的名称。

经过近半个世纪,中国大陆经济突飞猛进,早非昔日景况,为什么杨振宁依然不改初衷,还是以当年中国经济才起步,投资建大加速器非当务之急的理由反对其事,这当然要引起许多高能物理学家的大不满意。

如果探究杨振宁反对其事的道理便可以知道,杨振宁看似顽固的反对,实出自他对于物理科学价值的一贯思维,近几十年高能物理虽说得到了不少成就,甚至是得到了诺贝尔奖的肯定,但是整体来说,都不是杨振宁认为的有了物理科学最重要的「建构出一个认知宇宙的新概念」,多只是拼凑补缀,因此他不赞成大陆以庞大经费去搞超大加速器。

(本文摘自《杨振宁传(增订版):规范与对称之美》/天下文化出版)

【作者简介】

江才健

资深科学文化工作者,曾为中国时报科学主笔,《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在台大、中央、阳明辅仁校授「科学在文化中定位与挑战」课程,着有《大师访谈录》、《吴健雄——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获年度十大好书)、《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获金鼎奖)、《科学梦醒》(获金鼎奖),2011年获得第三届「星云真善美新闻奖 传播贡献奖」,近年特别关注科学在不同文化中的定位与意义问题。

《杨振宁传(增订版):规范与对称之美》/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