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岸漂泊7000多个日子后回台 他揭开当地官商往来面纱
「一进到他的办公室,装潢很破旧,桌子至少用了一、二十年,都掉漆了,他看起来很朴素、很简单,脚边放着痰盂,桌上摆着温水瓶,就算用当时的眼光看,也显得非常落后,可是,他手上那枚印章值多少钱你知道吗?」
这段被娓娓道来的,不只是回忆,更像是某个时代的缩影,这里的「他」,或许指对岸的省级大官,也可能只是个小小乡镇的地方官。说着这段话的,是刚过59岁生日的王翔(化名),在对岸漂泊了7000多个日子后,终于在去年7月停下脚步,暂时归根台湾,如今,他任职于某家客运公司,凭着劳力挣钱。
令人诧异的是,早在台湾首任民选总统李登辉高喊「戒急用忍」的1996年,王翔已西进大陆,那一年,习近平才刚升任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员会副书记,台湾海峡甚至还有飞弹危机,「当时已经有很多同行过去,他们的报价都比我们低10%到15%,最后没办法,我们也只好跟着去了。」他说,这恐怕也是当时不少台厂被迫西进的背景之一。
刚开始,王翔受雇于台南一家冲压厂,在协助老板前往对岸勘查、选址、设厂后,2000年便辗转跳槽至华硕建厂小组服务;当时,由于身上扛着台湾上市公司的招牌,又适逢中国官方高喊「筑巢引凤」口号,地方政府为冲刺政绩,正拚了老命招商,纷纷巴着他不放,一时间,他可说是赚足了面子。
「那时候,胥口镇一个负责招商业务的副书记,因为想要见我,就每天在饭店外面排队,但坦白说,当时如果没有提前两个礼拜约,我是真的排不出时间,因为天天都有饭局。」王翔还说,当年他前往考察苏州工业园区时,出面接待的可是中央一级官员。
不过,该名胥口镇的副书记透过友人牵线,最终仍和王翔见上一面,后来更说服他担任该镇的高级经济顾问,从2002年开始,便带领12名陆籍员工,专责当地招商业务,「那时候,我培训他们对商业的了解,他们则培训我对苏州市的了解。」
「我在苏州,几乎可以当导游了!」王翔说,当1家企业好不容易凑齐大股东人数来到苏州考察,多半不会只看1个地点,因此「事后打点」就显得格外重要,「我当然不希望他到处去看嘛,最好就只看我这一个点,所以考察完以后,我们就帮他安排吃喝玩乐,把他的时间通通塞满,这也是一种策略。」
凭着自己台湾人的身分,每当官员离场后,王翔总能轻易拉近与台商的距离,私下打听出对方的真正心思,在接下来的6年时间里,他不但成功招商引资逾1.2亿美元,自己更是赚得荷包满满,这恐怕也是他有生以来最风光的一段日子了。
「当时年收入最高可以突破新台币千万元,不过坦白说,我的开销也大啊!」王翔直言,由于地方政府并无太大实权,水、电仍是中央说了算,政策性优惠贷款要打通环节更要找对人,「你想单独约银行行长和台商吃饭,那不容易啊,他也会怕,但如果银行行长收了我的钱,那又不一样了。」算一算,他的交际应酬费用竟高达收入的3成。
「你可能还不了解当地生态,地方政府虽然可以答应台商很多事情,但实际上,他手上没有任何权力。」见记者一脸不解,王翔接着说,就算地方政府出面向台商保证优惠贷款无虞,但贷款是银行的事,政府根本管不着,其他像是电、水、消防、卫生、公安等业务,权责单位也都归中央主管,「所以,他就不是人家真正老板啊。」
对此,他的作法是,先花1个月时间打点官员,之后再送件过去,过程中吃饭喝酒自然不在话下,就连买包茶叶送人,常常拨开一看就是金子,直言许多官员的办公室虽然简陋,手上的印章却价值不菲,「你不经过1个月的厮混,怎么会知道他那一个章敲下去代表什么意思?很可能你根本拿不到那个章。」
谈着种种台面上「不能说的秘密」,王翔显得稀松平常,仿佛在当地早已司空见惯。谈到特权,他还说,早年中国大陆还很欢迎台商,因此自己有过不少经验,「有一次我要从江南到江北,正打算开车搭渡轮过江,结果现场大排长龙,没想到,我旁边的朋友跟我要了台胞证后就跑去最前面,过一会儿,就有一辆警车过来帮我们开道,一路护送到渡轮上去。」
▲王翔回忆,自己曾经凭着台胞证,就受到警车开道的礼遇。(示意图/东森新闻)
不过,台商的荣景只持续到2008年,由于金融海啸重创全球经济,于是中国大陆开始筛选厂商,官方对外来投资的政策也从「筑巢引凤」转向「腾笼换鸟」,不仅提高进驻门槛,也限制产业类别,甚至得投资到一定金额才能取得相对应土地,王翔不禁抱怨:「以前不是,不但土地帮你灌水,钱不够还帮你垫,现在做起来了嘛,就开始筛选,当年把台商当成宝啊,可现在又不要你了。」
即便如此,王翔靠着多年经营起来的人脉,仍找到一丝翻身机会,先与当时五大机箱业者谈妥一笔需求量相当可观的「镀锌钢板」订单,之后再找颇具规模的陆厂供货,「我当时认为,这家工厂,未来有4到5成的产能会被我卖掉,我会是他最大的业务员。」他感叹道,机箱厂每月需求至少2万吨,原本自己估算可分配到7000吨左右,预计个人月收入将多达70万人民币,不过,即便双方一早签妥合同,终究还是落得一场空。
原来,随着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大陆开始扩大内需市场,「当时的中国就像一个大吸盘,把全球的重要物资都吸进去,钢铁自然也不例外。」王翔说,在政府授意下,房地产市场开始蓬勃发展,导致当地本土钢板供不应求,价格一路飙涨,最后甚至超过进口钢板含税价格,不但反常,也让他整笔生意因此告吹。
「没错,我懂一点经济,我看世界新闻,也自问很小心在布局了,可是只要局势一来,挡都挡不住。」王翔坦言,经此一役,自己千万积蓄已消耗殆尽,接下来的工作更是浮浮沉沉,考虑到当地经济已大不如前,赚钱机会也越来越少,最后才决定返台,「其他领域我不敢讲,但我的人际关系里面,可以运用的确实越来越少了。」
被问到回台后的感想,王翔说,台湾已是成熟社会,能施展的空间本就有限,加上自己长年居住对岸,在台湾的人际关系可说是全部中断,「现在回来,年纪也大了,又遇到经济不景气,工作就很不好找。」所幸,在退辅会协助下,他去年底已考取大客车驾照,如今服务于某家客运公司,每天从下午1点上工,一直到隔天凌晨1点左右才下班。
上从中国大陆政经情势,下至地方名胜古迹典故,瞧着王翔侃侃而谈的模样,实在很难想像他每天得待在公车上逾8个小时,用劳力换取每月5万多元的薪金。被问到未来打算,他总算才说:「中国市场太大太大,若还有机会,一定要回去再拚一把,可是如果不成,最终还是得面对现实啊,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