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张文宏:早餐不能喝粥!白粥成“垃圾食品”?

之前,张文宏医生的一篇讲话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讲话围绕的核心是疫情期间早餐该怎么吃。

原话是这样说的: “你家的孩子不管长得胖、长得瘦,喜欢不喜欢吃东西,这段时间(疫情期间)他的饮食结构,你要超级的重视,好不好,绝不要给他吃那些垃圾食品,一定要吃高营养的,高蛋白的,每天早上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鸡蛋,吃了再出去,好吧,早上不许吃粥,我跟你们讲,现在中国的孩子早上只能吃鸡蛋牛奶,好吧,还有高营养的三明治。”

当时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公众号纷纷就该讲话发表自己的意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一篇题为《说真的,白粥还是少喝点吧!》的文章。它将白粥单独择出来,大力抨击,呼吁大家少喝或者不喝白粥。

一时之间,早餐桌上的一碗白粥似乎成了“垃圾食品”的代名词。对于从小就吃惯了清粥小菜这样的中式早饭,喝牛奶、吃三明治就是“浑身不得劲”的老百姓来说,早餐到底该怎么吃成了一道无解的难题。

有一点大家要明白,“早餐必吃鸡蛋牛奶,不准喝粥”显然是纯现代营养学的观点。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们为什么不也听一听中医的说法呢?

在中医看来,粥是不是如同张医生所言,真的“一无是处”呢?显然不是。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指出“五谷为养”,当然后面的几句也不可忽视: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不管怎么说,最最养人的都以五谷为最先,这究竟有什么门道呢?

走进中国厨房,就走近了中医。中国美食的背后,蕴含着中医的养生之道。

每每说到此处,总忍不住赞叹古人的仁慈之心,即便不懂中医,也能在美食里滋养身心。

在中国很多地方,一直保留着早餐喝粥的习惯,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来听听宋代的社会精英——张耒如何说,他专门写了一篇《粥记》,说道:“每日清晨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

杏林君提示盖粥能畅胃气,生津液也。

为什么我们主食要选择五谷呢?

《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养的是生命。从中医角度来看食物,看到的不是食物的有形之体,里面含有什么营养元素,而是无形的能量,也就是上文说的谷物中的“谷气”。

谷物是什么呢?是种子!种子是什么呢?

种子带有生生之机,种子可以破土而出,可以长成一棵苍天大树,可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粒水稻的种子,可以演变成一片金黄色的稻田,这就是中医里看到种子的无形能量,一粒种子蕴含着生命所有信息。

早上起来,阳气升发,身体里有一股生生之机在苏醒,此时一碗粥里带着满满的“谷气”,也就是谷物的生发之气,与身体同频共振,自然是天人合一,滋养身心。

早晨7点~9点,是胃经最旺的时段,粥非常细腻柔软,容易被胃消化,此时喝粥就很可以养胃气,迅速生津液,滋润濡养身体,充养血脉。

如果津液不足,我们会感觉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燥等,严重不足时就会生病。

当我们喝完粥后,待到9点至11点,脾经当令,就将精微物质运化输布到全身了,真是极妙!

脾胃不好,不妨喝些“米油”

对于脾胃不好的朋友们来说,早上起来也可以喝一些“米油”来养脾胃。

李时珍说:“婴儿食米油(备注:加辅食后),百日则肥”;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道,“米油可代参饮”;

赵学敏撰写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米油“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阴之功,胜于熟地,每日能撇出一碗,淡服最佳。”

米油和米汤不同,是粥熬好后,上面浮着一层细腻、黏稠、形如膏油的物质,中医里叫做“米油”,俗称粥油、粥皮。

干了后会变成一层薄如蝉翼的“粥衣”。

带着觉知去吃饭

以上就是早上喝粥背后的中医思维,特别强调的是:

不要误以为中医要求人人都需要喝粥,中医更强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尊重每个生命的不同,尊重每个地方的饮食习惯,所有的医学理论都只是参考,用于启迪我们的思考,且不可一刀切看待问题。

简单来说,喝粥虽然好,但是中医并非要求所有人要喝粥,而是根据当地环境气候、个人体质等饮食,综合来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早餐美食。

中医提醒我们带着“觉知”去吃饭,带着“觉知”去尊重自己的身体感受,而不是用“抄作业”的心态去照搬某种饮食结构。

如果早餐喝粥让你难受,就不要坚持;如果早餐吃馒头喝豆浆,感觉一天元气满满,为何要放弃呢?

如果早上喝牛奶、吃鸡蛋,就是容易积食,为什么还要坚持呢?

我们不能被某个理论、某个观念困住。辩证思考,是中医的灵魂,对待一碗粥,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