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礁公投】建新管取代三接? 中油叹难:环评与填海造陆至少10年
环团认为可从现有台中港海管增加供气,不用在观塘建第三接收站。对此中油反驳,现有海管已饱和,建新管环评加台中港填海造陆,连同工期都要10年。(图:中油提供)
第三天然气接收站冲击藻礁生态,环团提出可从现有台中港海管增加供气,对生态影响最小。不过中油反驳,指现有海管已饱和,无法加送,如要重新拉新的陆管,环评与工期至少要10年,且台中港也得填海造陆、增建储槽、汽化设备,难度相当高。
回溯观塘第三接收站前身,是早在1996年,前中华开发董事长刘泰英主持的东鼎液化瓦斯申请在桃园观塘兴建工业港开始,当时打算自行进口天然气供应给2001年兴建的大潭电厂,后来被中油杀出,低价竞标夺走。可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中油曾评估,只要在台中港兴建第二座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拉海管到通霄,再由海底输气管线就可以送到大潭,根本没有兴建第三接收站计划。
对于陈年往事,一位熟悉过程的中油主管说,当年得标后确实只规画要从台中拉管线到通霄,再至大潭,但这是要给现在大潭电厂的1到6号机组发电用,不是后来规画的7到9号新机。如果现在不盖三接站,要从台中港管线增援,现有管线因为已经饱和了,完全没有能力加送,二者台中港本身硬体与设备条件也不够。
中油发言人张瑞宗则进一步点出三接的重要性,强调坚持建置,是完工后可拥有观塘三接、台中港二接、高雄永安一接,等于北中南都有一座接收站,达到「分区供气、弹性备援」目的。
如果不建三接,再新建管线到大潭,张瑞宗表示,走陆管要40公里、海管要60公里,土地、环评都是问题,其次台中港土地不够,需要填海造陆,上面再加盖储槽、汽化设备,「这些难度都非常大」。
经济部脸书今天也发文对此解释,中油现有26吋陆管是供应北部民营电厂、工业及民生用户,已经没有余裕再提供大潭电厂。如要重新规划陆管,工期也要10年,而且功能很难完全取代接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