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馨之/ 霍夫曼《月兔》的艺术启示

图、文/张馨

长久以来,人类付予艺术一种崇高的期待︰我们希望艺术为社会带来良善、带来真实与美。然而艺术之于台湾社会,容我们审视政策与艺术结合下的产物,究竟是一种包容差异性的平台?政策包装的利器?抑或为社会妆点的工具?

荷兰艺术家霍夫曼25米的巨型月兔,在2014桃园地景艺术节展出,吸引众多民众前往。

回溯台湾历来艺术重要事件,1992年大安森林公园规划兴建时,引发观音政教冲突事件,对于许多台北市民而言记忆犹存。由雕塑家杨英风1985年所完成的《祈安菩萨》,随着政策的移转、空间意义的流动,此雕像成为基督徒佛教徒的冲突导火线,最后以艺术之名,将此观音雕像捐给台北市政府作为文化资产而善终。

再看2009年景美人权文化园区的艺术设置争议,当时文建会所属文化资产总管理处于世界人权日在景美园区举办美丽岛事件30周年纪念展委托艺术家游文富汪希苓特区前创作地景艺术《墙外》,于开幕之际遭美丽岛受难者施明德之妻陈嘉君当众破坏艺术品,艺术家哭跪在新闻镜头前至今令人哀恸。此事件引动各界关注议论,迫使主管单位改变原订艺术进驻此区的单向规画

自2013年至今,自荷兰艺术家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的《黄色小鸭》周游台湾岛,到桃园地景艺术节斜躺在海军基地机堡上的《月兔》,艺术移植的终场,如同月兔以烧毁作结:艺术有如昙花一现,与土地难以长久连结,与自然无从深度对话。此举模糊了60年代末「地景艺术」(Land art-Earth art)流派生成的核心价值,及地景艺术创作与环境互动良善循环的立意,引发外界存疑是大规模土地开发的粉饰

过去艺术曾作为上层社会拥有地位的表征,如今现下处于台湾社会中坚、握有资本的当权者,祭出各形各色的艺术季、艺术博览会拍卖会、展览、城乡营造,让艺术在台湾遍地开花,大开艺术参与之门。或许我们应该持续乐观以对,毕竟众多的民众受到霍夫曼《月兔》的吸引驱车前往参与艺术,还是源自于人类内心深植着透过艺术得以改善生活品质、提升生活福祉的长久期盼。

--张馨之,台北教育大学艺术造型设计研究所毕业。以「人文艺术」为生涯发展职志,学生时期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多年,曾任帝图科技文化公司公关企画经理、艺术总监,后接任艺术部总经理。现为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经营学系兼任讲师、独立艺术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