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馨之/品牌向艺术靠拢:寻找艺术与商业的契合点
文/张馨之
某次与朋友相约咖啡厅聚会,见到艺术家林轩毅(COLASA)的作品,其中《在咖啡和自由之间》(Between the coffee and freedom),在咖啡飘香的氛围下形成了巧妙的刺点 。
此作品的创作灵感,源自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作品《自由引导人民》,林轩毅将德拉克罗瓦笔下自由女神跨过的尸体,转化为一袋袋的咖啡豆。咖啡是仅次石油﹑全球第二大的交易商品,产地大都在开发中国家,消费主力则分布在已开发国家。林轩毅作品正反映时下的消费趋势-咖啡俨然成为具高度经济效益的产物,但一杯咖啡背后隐藏着全球化自由贸易下的不公平交易,并意味着产地咖啡农遭受多次剥削后所剩无几的微薄生活。
▲ (左) 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名作《自由引导人民》(图/翻摄自网路) ;(右)林轩毅作品《在咖啡和自由之间》(Between the coffee and freedom)142x182cm(图/艺术家提供)。
此外,受到美国著名摄影师克里斯.乔登(Chris Jordan)在中途岛上所拍摄的海鸟尸体影像的震摄-腐烂的残骸包裹着满腹的塑胶垃圾,林轩毅创作了《暴风雨前的宁静》(The calm before the storm)反思塑胶之于自然生态的华丽与哀愁。他以大量的黑色塑胶袋碎片,塑型成为一威风凛凛的巨大狮头,隐射在艺术绚丽的浮面背后,却是由人类装废弃物的垃圾袋制作而成。
▲ (左)美国著名摄影师克里斯乔丹(Chris Jordan)借影像反映垃圾对海洋生态的冲击。(图/翻摄自网路);(右)林轩毅作品《暴风雨前的宁静》(The calm before the storm) 110x150cm。(图/艺术家提供)。
与林轩毅深谈之后,才得知他早与许多国际知名品牌,如植村秀、adidas、agnes b、Vans…合作,成为台湾许多公关公司 「艺术跨界」合作的重要艺术家。林轩毅从小接受正规的美术训练,高中的时候开始在街头涂鸦、毕业于文化大学美术系,然而对他而言,艺术好像没有一种绝对。起初从事创作,林轩毅未曾与画廊合作,反倒是由街头涂鸦发迹,开始接受商业品牌的邀约,并用自己的方式尝试各种可能。他的创作包括以绘画、装置、涂鸦等方式提出对社会价值的反思,作品中充满着警世意涵与环保的意识。
从林轩毅身上,隐隐看见艺术与商业的巧妙契合点。创作者以艺术才华,崭露于跨界之间;经营者以艺术之名,再创品牌价值。
▲ 林轩毅近期受知名美妆品牌之邀,参与艺术家、发艺职人与时尚秀组成的跨界动态艺术展演。(图/艺术家提供)
追溯艺术商业化的滥觞,必然被提及的是普普艺术先驱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28-1987),他曾坦言自已的身份不是单纯的艺术家:「赚钱是艺术,工作也是艺术,赚钱的生意是最棒的艺术。」(Making money is art and working is art and good business is the best art.)。虽说安迪・沃荷的思维是美国资本主义时代崇尚消费文化的产物,但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安迪・沃荷将艺术「广义化」的企图,以及他早已预见艺术与商业发展越加紧密的时代趋势。
随着艺术创作本身的观念、形式及载体的多样性发展,艺术家游移于多媒材、跨领域性的创作思维,已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概念。如今,21世纪被专家预测为「二度文艺复兴」的时代,商业品牌与艺术家的合作蔚为潮流,究竟当代艺术家该是甚么样的身份、定义、或角色? 孰可为,孰不可为 ?
当日常生活美学与个人生活风格概念出现之后,从前于艺术领域被广泛讨论的审美功能,在当代已经不再是区辨艺术与非艺术的要素。现今社会的消费型态明显导向对文化商品的渴求,因此以商品的形式来传递艺术概念,也是目前艺术推广上主要的途径之一。然而这其中衍生诸多争议:消费趋势冲击着当代艺术创作,过去艺术的严肃性、崇高感渐渐被瓦解,于是也产生艺术走向媚俗的各方批判。
我们始终无可否认的是,许多艺术创作依然让普罗大众难以理解,或是让一般大众无法拥有。当今艺术领域面临消费时代的冲击,艺术商业化的争议遂成为焦点。我们一面批判商业化悖离艺术的本质,却也难以否认商业化对于艺术传递的贡献。寻找艺术性与商业化的绝佳契合点,将是商业品牌经营朝向艺文靠拢的极大考验。
--张馨之,《ETtoday东森新闻云》撰述副总编辑,台北教育大学艺术跨域整合所博士生。以「人文艺术」为生涯发展职志,学生时期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多年,曾任帝图科技文化公司公关企画经理、艺术总监,后接任艺术部总经理。现为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经营学系兼任讲师、里莎艺术工作室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