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哲生/北门高架桥拆除工程全纪录

张哲生带大家再走一次高架桥(图/翻摄自张哲生脸书)

文/张哲生(怀旧文史工作者)

剪辑制作的「北门高架桥拆除工程全纪录」包含五段影片台北政府观光传播局制作的工程前期(尚未拆桥)纪录片(我修正了影片里出现的桥名)、皇昌营造空拍的拆桥首日纪录片(我重新剪辑、调速、配乐)、网友常容提供的拆除北门北面防护罩之纪录片(非常感谢)、我利用北市府工务局工处监视器画面制作的拆除工程全期缩时影片,以及网友周孟贤提供的行驶于北门高架桥上之行车纪录影片(非常感谢)。

▼影片取自Facebook,请耐心等候。

我剪辑制作的「北门高架桥拆除工程全纪录」包含五段影片:台北市政府观光传播局制作的工程前期(尚未拆桥)纪录片(我修正了影片里出现的桥名)、皇昌营造空拍的拆桥首日纪录片(我重新剪辑、调速、配乐)、网友林常容提供的拆除北门北面防护罩之纪录片(非常感谢)、我利用北市府工务局新工处监视器画面制作的拆除工程全期缩时影片,以及网友周孟贤提供的行驶于北门高架桥上之行车纪录影片(非常感谢)。我在行驶北门桥影片所配的台语歌曲是罗大佑和林强合唱的《大家免着惊》(作词:李坤城/罗大佑、作曲:罗大佑、编曲花比傲),收录在1991年9月发行的罗大佑专辑《原乡》里,歌词里提到遭受高架桥桎梏的北门,是我使用此歌的主因。围绕着台北市北门(承恩门)兴建的北门圆环高架道路(亦称北门高架道路、北门高架桥,或是简称北门桥),于1976年2月10日动工兴建、1978年9月16日竣工通车,其建造目的乃为了方便车辆跨越铁路以改善交通状况。而在1982年5月1日忠孝桥通车之后,这座高架桥因衔接忠孝桥台北端,所以也被称作忠孝桥引桥(引道)。1966年,台北市政府以「整顿市容以符合观光需要」为由,将东门、南门和小南门全面改建为中国大陆北方宫殿式建筑,导致原貌尽失。原本北门也在改建之列,不过由于当时政府已计划在忠孝西路上兴建跨越铁路的高架桥(并连结忠孝桥通往三重),而高架桥将会通过北门所在位置,因此决定不改建北门,而是直接拆除它。1976年,跨越铁路的北门圆环高架道路(北门桥)开工,在学者极力争取下,市政府才同意修改兴建方案,将高架桥改以弯道绕过北门所在位置,车辆可可从忠孝西路往西(重庆北路口)、忠孝西路往东(西宁路口)与塔城街往南等三处上桥,并可从忠孝西路往东(重庆南路口)、忠孝西路往西(西宁北路口)、延平北路往北,与延平南路往南等四处下桥。1976年3月,时任台北市长张丰绪指示工务局,应考虑北门高架道路竣工后,连接忠孝桥的可能性,可以使西宁南北路、环河南路一带立体交叉,已改进该地区的交通秩序。当时公布的北门高架道路工程内容如下:主桥沿着忠孝西路,自重庆南路口以西起坡,兴建四车道跨越北门圆环后,下至西宁北路口,另从该高架桥北侧于北门城楼附近接一座八公尺宽匝道,沿延平北路跨越铁路后,下至郑州路附近。在塔城街口附近沿北门公园西侧并建二车道之上坡引桥,渐转向忠孝西路,便与延平北路之北向下坡道,形成南北交通之单向行车系统,工程预算包括北平路在内约为三亿三千余万元,第一期工程以高架道路为主,从1976年2月8日开始打筑钢管桩基础,并预计在1977年底以前完成。(不过后来实际的完工日期为1978年9月16日)北门圆环高架道路的开工日期为1976年2月10日,完工日期为1978年9月16日,其效益为「跨越铁道,便利忠孝西路东西方向及延平北路、中华路南北方向交通」。当时北门一带的工程,除了这座跨越铁路的高架道路外,还有其他配合为忠孝桥通车所兴建的道路(北平路)、人行地下道(博爱路至延平南路至中华路、通过忠孝西路地下、公园路北平路口)、人行陆桥(中华路东侧跨越铁道至洛阳街口)与停车场(公路东站前广场)等多项公共设施。1978年9月16日,北门圆环高架道路正式完工,主桥长530公尺、宽15公尺,接着再进行与忠孝桥衔接之引道桥工程。引道桥由忠孝桥主桥衔接北门圆环高架道路之西宁北路口,中间引道桥宽8公尺,由忠孝桥至西宁南北路口后,岔成宽5.5公尺之两单线道高架桥,与原北门高架道路桥面衔接,长220.5公尺。两侧自桥台上下主桥引道,引桥至西宁南北路口,均为长162公尺,宽10.5公尺之两线道。至于引道桥跨越环河南路高架桥时,增高为4.3公尺。在北门圆环高架道路完工后的十几年间,北门被高架桥主线和延平南路匝道紧密包夹,且桥身逐渐挤压到北门,所幸整体原貌终未受太大破坏。1989年,华山至万华间的铁路地下化之后,当初为了让车辆能迅速跨越铁路而建的匝道之使用率便大幅下降。因此,首先,延平北路的下行匝道在1993年进行拆除。再来,延平南路的下行匝道则于1995年于8月26日进行拆除,此举解除了北门被延平南路匝道靠在身上的危境,不过忠孝西路上的忠孝桥引桥主线对于北门仍然继续造成北面视觉上的遮蔽至今。2000年1月1日,塔城街上行匝道亦被拆除。随着机场捷运及捷运二期路网将在未来几年内陆续通车,台北车站周边交通需求也将大增,台北市政府因此决定在2016年初的过年期间拆除北门高架桥(忠孝桥引桥),同时让受高架桥困缚的国家一级古迹北门得以重现风华。台北市交工处表示,将以拆除引道、移除所有槽化设施、放大北门周边空间,并将邻近「忠孝西-中华路(塔城街)」与「忠孝西-延平北」所有车行动线拉直,让道路维持接近垂直正交,为拆除引道后之最佳方案。新方案上路后,将能解决北门周遭动线复杂问题,行人经忠孝西路穿越中华路也不用再绕道开封街。另外,北门南侧车道北移、集中后,也将扩大北门周边腹地,有利未来古迹广场整体景观规画。750公尺长的台北市忠孝桥引道,于2016年2月7日(除夕)开拆,并在2月13日上午完工通车,其动用之人数与机具数量,以及拆除范围的长度,皆为历年之最。而为了保护道路与附近的古迹,北市府祭出「金钟罩铁布衫」,同时设置了高架平台,让民众见证历史。忠孝桥引道距离古迹北门的最近处仅有90公分的空间,周边还有北门邮局、三井仓库等古迹,为了保护道路与古迹,北市工务局决定祭出「金钟罩」与「铁布衫」两项法宝。在引道紧邻北门的区段将采用铁栅栏围成「金钟罩」,并以机械切割工法,避免碎石飞溅而伤及北门;并在周边的古迹与历史建筑一带,设置十个建物倾斜计与十四处沉陷观测点,以随时监测。北市工务局副局长黄治峰表示,忠孝桥引道的地下层就是捷运、高铁、台铁站,为避免施工影响交通安全,拆除工法将避免就地打凿,而是采单元分割再吊移拆除。而所谓的「铁布衫」就是在北门周围的广场,铺上2.2万平方公尺的钢板,其面积相当于52座篮球场,以保护广场地表设施,这是北市历年来拆桥工程中铺设钢板数量最多的一次。黄治峰说,忠孝桥引道的拆除工程分为三阶段,2016年1月6日至2月6日,会完成测量放样、围篱设置、临时支撑架设等「第一阶段」前置作业。「第二阶段」是拆除引道,在8天施工期间,每天会动员工程人员与义交等900多名人力,日夜轮班作业,还将出动700公吨的吊车、破碎机、高空作业车等。「第三阶段」乃路型调整与引道拓宽,工期为2016年2月15日至11月30日。

我在行驶北门桥影片所配的台语歌曲是罗大佑和林强合唱的《大家免着惊》(作词:李坤城/罗大佑、作曲:罗大佑、编曲:花比傲),收录在1991年9月发行的罗大佑专辑《原乡》里,歌词里提到遭受高架桥桎梏的北门,是我使用此歌的主因。

围绕着台北市北门(承恩门)兴建的北门圆环高架道路(亦称北门高架道路、北门高架桥,或是简称北门桥),于1976年2月10日动工兴建、1978年9月16日竣工通车,其建造目的乃为了方便车辆跨越铁路以改善交通状况。而在1982年5月1日忠孝桥通车之后,这座高架桥因衔接忠孝桥台北端,所以也被称作忠孝桥引桥(引道)。

1966年,台北市政府以「整顿市容以符合观光需要」为由,将东门、南门和小南门全面改建为中国大陆北方宫殿式建筑,导致原貌尽失。原本北门也在改建之列,不过由于当时政府已计划在忠孝西路上兴建跨越铁路的高架桥(并连结忠孝桥通往三重),而高架桥将会通过北门所在位置,因此决定不改建北门,而是直接拆除它。

1976年,跨越铁路的北门圆环高架道路(北门桥)开工,在学者极力争取下,市政府才同意修改兴建方案,将高架桥改以弯道绕过北门所在位置,车辆可可从忠孝西路往西(重庆北路口)、忠孝西路往东(西宁南路口)与塔城街往南等三处上桥,并可从忠孝西路往东(重庆南路口)、忠孝西路往西(西宁北路口)、延平北路往北,与延平南路往南等四处下桥。

▲北门16日周边交通。(图/记者张暐珩摄)

1976年3月,时任台北市长张丰绪指示工务局,应考虑北门高架道路竣工后,连接忠孝桥的可能性,可以使西宁南北路、环河南路一带立体交叉,已改进该地区的交通秩序。当时公布的北门高架道路工程内容如下:

主桥沿着忠孝西路,自重庆南路口以西起坡,兴建四车道跨越北门圆环后,下至西宁北路口,另从该高架桥北侧于北门城楼附近接一座八公尺宽匝道,沿延平北路跨越铁路后,下至郑州路附近。在塔城街口附近沿北门公园西侧并建二车道之上坡引桥,渐转向忠孝西路,便与延平北路之北向下坡道,形成南北交通之单向行车系统,工程预算包括北平路在内约为三亿三千余万元,第一期工程以高架道路为主,从1976年2月8日开始打筑钢管桩基础,并预计在1977年底以前完成。(不过后来实际的完工日期为1978年9月16日)

北门圆环高架道路的开工日期为1976年2月10日,完工日期为1978年9月16日,其效益为「跨越铁道,便利忠孝西路东西方向及延平北路、中华路南北方向交通」。当时北门一带的工程,除了这座跨越铁路的高架道路外,还有其他配合为忠孝桥通车所兴建的道路(北平路)、人行地下道(博爱路至延平南路至中华路、通过忠孝西路地下、公园路北平路口)、人行陆桥(中华路东侧跨越铁道至洛阳街口)与停车场(公路东站前广场)等多项公共设施。

▲看到王朝、马汉现身,搭配古色古香北门,不少民众兴奋拉着合照。(图/记者杨佩琪翻摄)

1978年9月16日,北门圆环高架道路正式完工,主桥长530公尺、宽15公尺,接着再进行与忠孝桥衔接之引道桥工程。引道桥由忠孝桥主桥衔接北门圆环高架道路之西宁北路口,中间引道桥宽8公尺,由忠孝桥至西宁南北路口后,岔成宽5.5公尺之两单线道高架桥,与原北门高架道路桥面衔接,长220.5公尺。两侧自桥台上下主桥引道,引桥至西宁南北路口,均为长162公尺,宽10.5公尺之两线道。至于引道桥跨越环河南路高架桥时,增高为4.3公尺。

在北门圆环高架道路完工后的十几年间,北门被高架桥主线和延平南路匝道紧密包夹,且桥身逐渐挤压到北门,所幸整体原貌终未受太大破坏。

1989年,华山至万华间的铁路地下化之后,当初为了让车辆能迅速跨越铁路而建的匝道之使用率便大幅下降。因此,首先,延平北路的下行匝道在1993年进行拆除。

再来,延平南路的下行匝道则于1995年于8月26日进行拆除,此举解除了北门被延平南路匝道靠在身上的危境,不过忠孝西路上的忠孝桥引桥主线对于北门仍然继续造成北面视觉上的遮蔽至今。

2000年1月1日,塔城街上行匝道亦被拆除。随着机场捷运及捷运二期路网将在未来几年内陆续通车,台北车站周边交通需求也将大增,台北市政府因此决定在2016年初的过年期间拆除北门高架桥(忠孝桥引桥),同时让受高架桥困缚的国家一级古迹北门得以重现风华。

台北市交工处表示,将以拆除引道、移除所有槽化设施、放大北门周边空间,并将邻近「忠孝西-中华路(塔城街)」与「忠孝西-延平北」所有车行动线拉直,让道路维持接近垂直正交,为拆除引道后之最佳方案。新方案上路后,将能解决北门周遭动线复杂问题,行人经忠孝西路穿越中华路也不用再绕道开封街。另外,北门南侧车道北移、集中后,也将扩大北门周边腹地,有利未来古迹广场整体景观规画。

750公尺长的台北市忠孝桥引道,于2016年2月7日(除夕)开拆,并在2月13日上午完工通车,其动用之人数与机具数量,以及拆除范围的长度,皆为历年之最。而为了保护道路与附近的古迹,北市府祭出「金钟罩、铁布衫」,同时设置了高架平台,让民众见证历史。

忠孝桥引道距离古迹北门的最近处仅有90公分的空间,周边还有北门邮局、三井仓库等古迹,为了保护道路与古迹,北市工务局决定祭出「金钟罩」与「铁布衫」两项法宝。

在引道紧邻北门的区段将采用铁栅栏围成「金钟罩」,并以机械切割工法,避免碎石飞溅而伤及北门;并在周边的古迹与历史建筑一带,设置十个建物倾斜计与十四处沉陷观测点,以随时监测。

北市工务局副局长黄治峰表示,忠孝桥引道的地下层就是捷运、高铁、台铁站,为避免施工影响交通安全,拆除工法将避免就地打凿,而是采单元分割再吊移拆除。而所谓的「铁布衫」就是在北门周围的广场,铺上2.2万平方公尺的钢板,其面积相当于52座篮球场,以保护广场地表设施,这是北市历年来拆桥工程中铺设钢板数量最多的一次。

黄治峰说,忠孝桥引道的拆除工程分为三阶段,2016年1月6日至2月6日,会完成测量放样、围篱设置、临时支撑架设等「第一阶段」前置作业。「第二阶段」是拆除引道,在8天施工期间,每天会动员工程人员与义交等900多名人力,日夜轮班作业,还将出动700公吨的吊车、破碎机、高空作业车等。「第三阶段」乃路型调整与引道拓宽,工期为2016年2月15日至11月30日。

▼日前北市进行忠孝桥引道拆除工程。(图/记者李钟泉摄)

●作者张哲生,钻研怀旧卡通十余年,撰写《飞呀!科学小飞侠》一书,详细介绍数十部民国60~80年代的怀旧卡通。本文获作者授权使用。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