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对立谁获利?

吴政峰这几年来,台湾社会的状况已经出现许久不见的尖锐,剑拔弩张的气氛并不是出现在人民彼此之间,而是出现在政府民众之间,举凡诸多重大议题,政策的走向与民意经常背道而驰,若是单一事件,政府或可待锋头过去而置之不理,但当这种挑战民意的政策,层出不穷并且日积月累时,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就会降低,换句话说,政府应该给予人民的认同感,会在这种相对剥夺的情况下,快速下降,此时政党满意度势必难以提高,最近坊间诸多民调公司的问卷结果,可见一斑。

正常的政治竞争手段,不外乎贬抑对方,以及美化自我,一般而言,由于执政具有资源优势,所以都会避免对对手进行过度抹黑,而是利用庞大行政系统,展开护航的宣传攻势,看看政府的年度广告支出数字,俨然已成为全国媒体最大的广告主时,就知道其实执政党在宣传层级上,投入相当多的公家资源。但是当施政不断出现重大缺失,又适逢选举时节,就会遇到瓶颈,执政者找不到引发共鸣的认同点,此时他会为了先巩固基本教义派,使用最快速的手段取暖,就是制造对立,他先让对立的气氛高涨,借以笼络原本已失望或是冷感的民众,让热忱回归到基本面,进而转化自己的形象迅速止跌。

这种人在制造冲突的同时,他不站在第一线,而是先设计一个引爆点(tipping point),让整起事件快速增温,吸引媒体的注意。第二步是标签化(labelization),将对立的另一方与政治对手标签为同一族群企图把整个事件划分成二元对立,亦即只要不是我群,就一定是他群。第三步是污名化(stigma),利用负面文字或词汇去污名化非我族类,例如不理性、暴民、民粹等字眼,将整体氛围导向一种一触即发的危机状态。第四步是派代罪羔羊(scapegoat)站上火线,让代罪羔羊与对手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可能是文字冲突,也可能是肉体冲突,而他站在线后盘算这种对立的力道,设下退场的停损点。第五步是等到冲突点最高或是过后,迅速进场,以伪中立的角色论情诉理,假装站在高于冲突的位置上解决问题,实则收割这场对立的结果。

以太阳花运动为例,执政者令民意代表张庆忠先生国会殿堂,30秒在委员会迅速通过服贸,制造一个引爆点,引起举国哗然,后续造成数百名学生进驻国会表达立场,场外更有数万名民众日以继夜露宿街头守候,等待执政者的反省回应,惟执政者于323发表不得体的言论,将抗争民众标签化,说他们是受到在野党蛊惑,企图把学生运动冠上政党操弄的大帽子,此举更加刺激普罗大众的情绪,导致学生必须采取占领政院方式,以更加强烈的方式迫使政府正视,现场超过三千名民众,盼望执政者出来面对强烈的民意诉求,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他的回应并不是针对民众的诉求提出回应,反倒说出占领行政院是暴力又违法的言论,牛头不对马嘴的言谈可观察到,他在对这些学生进行污名化。

通常民主政府在面对人民占领时,一个人会用逮捕,一百个人会用驱离,但是一千个人用对话,但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重复跳针式「依法处理」,企图营造框架出来,面对数千名群众,他采取的不是一般民主国家政府的对话,他采取的是驱离,而且不是一般正常驱离方式,所以出现了324政院镇压,重演威权封建社会中「武力」加上「暴力」的手段,而必须承担暴力与武力名称的,并不是这些在上位者,而是身着深蓝色制服,以往我们心中会保护我们的警察,由于警察没有工会,他毫无抵抗地必须接受这个政党的意志,同时,他就变成了执政党的代罪羔羊。最后虽看似410当天和平落幕,但实际上执政党已经借由这将近一个月的对立中,成功重新拉拢基本教义派的认同,怎么说呢?看看他的民调虽然低迷,但却重回13%,甚至原本在台北市长民调落后的连先生,也反倒领先柯先生,重回台北蓝大于绿的结构。

因此第一线冲突的双方永远都是受伤的,真正获益的是指使代罪羔羊上火线的那个人,他从未亲上火线,也从未受伤,他只需要在冷气房说几句话,就可引发一连串的对立,然后借由制造事端,转移本身的不力及缺失,他的目的不在获取新进者的认同,反而是企图让基本教义派回归信仰层面,如果原本他的基本面人数够多,那么激化或是撕裂整个社会,短时间对他是有利的。

谢林(Schelling):「对立在每一时刻这样一再产生又一再消除,必定是一切运动的最后根据。」所以可以看见近年来的运动风起云涌,一波波前仆后继如排山倒海而来,但是别忘了,这种重复激化对立的行为,都会产生一群又一群被触怒的分众,因而这种动荡的恐惧,最终还是会回归到始作俑者上,长时间的精神压力造成的惶恐,极可能造成极端的人格特质,这对周遭是个很严厉的警讯因素,最终的压力崩溃,会拖垮整个社会,届时,我们承担得起吗?因为,现在已经闻得到这种濒临崩盘的味道了。

掌握权力的同时,就要有失去权力的准备,请别再制造对立了,马英九先生,趁你再继续犯下大错之前,悔改吧,唯有自省方能唤起良知,唯有认错才能获得原谅。如启示录所载「所以,应当回想你是从哪里坠落的,并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临到你那里,把你的灯台从原处挪去。」

●作者吴政峰,基隆,硕,媒体识读研究者。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讨论与声音,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