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临床应用

来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1年1月第29卷第1期 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

收集整理:湖南德米特仪器有限公司 学术部

针对儿童保健医生和儿童家长对维生素A、维生素D的营养现状、缺乏原因及危害、防治措施、安全性等方面所存在的一些疑虑,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 ,就上述问题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展开了充分讨论 ,基于现有研究成果,达成如下共识 ,希望对我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我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营养现状如何?

维生素A

以2011年WHO发布的“血清视黄醇浓度用于确定人群维生素A缺乏的患病率”及美国、中国儿科学教材中推荐判定标准:血清浓度<0.7umol/L为缺乏,0.70~1.05umol/L为边缘型缺乏,≥1.05umol/L为正常。

监测(2010~2013)结果

3~5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1.5%,我国3~5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发生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然而儿童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我国儿童维生素A缺乏与边缘缺乏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年龄差异,而且与是否服用含维生素A补充剂以及剂量等有关。

维生素D

参照2011年美国医学研究所及2016年全球营养性佝偻病管理共识提出的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判定标准:血清25(OH)D<30nmol/L为维生素D缺乏;30~50nmol/L为维生素D不足,>50nmol/L则为适宜。

基于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0一2013)结果

3~5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率为8.9%。目前我国儿童中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仍是突出的营养缺乏问题,与儿童户外活动过少和膳食维生素D摄入量严重不足有关,而且儿童中规律补充维生素D制剂的比例也较低。

我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缺乏的原因有哪些?

围生期储存不足

母亲患严重营养不良、肝肾疾病、慢性腹泻,以及早产儿、双胎儿、低出生体重儿等,体内维生素A、维生素D的储存量均明显不足。

生长发育迅速

婴幼儿生长发育速度较快,身体各个系统和器官逐渐发育成熟,对维生素A、维生素D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必须有足够的营养支持。

营养供给不足

乳汁:对于哺乳期母亲来说,即使充足的母乳量,乳汁中的维生素A、维生素D含量依旧不能满足婴儿体格日益增长的所需,尤其是对早产儿、双胎儿、低出生体重儿。

天然食物:类胡萝卜素的吸收转化率较低,但长期食用动物肝脏却又容易引起维生素A过量。天然食物中维生素D的含量通常较少。

此外,紫外线光照合成维生素D不足;膳食中脂肪含量不足、缺乏维生素E亦可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蛋白质摄入过多引起维生素A较多的消耗。

疾病的影响

感染性疾病、慢性消化道疾病、肝胆系统疾病、急慢性肾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均可影响维生素A、维生素D的吸收。儿童肥胖会导致体内维生素D的活性和功能降低。感染性疾病会导致维生素A、维生素D的大量丢失。

药物的干扰

如考来烯胺、新霉素;抗惊厥、抗癫痫药物;糖皮质激素等,长期服用会对人体维生素A、D的吸收和代谢造成影响。维生素A、维生素D缺乏对儿童健康会有什么影响?

维生素A

长期摄入不足时,最先出现的肝脏维生素A的分解消耗,只有当肝脏储存的维生素A接近耗竭时才开始出现边缘型维生素A缺乏症状。而维生素A缺乏血浆视黄醇<0.7umol/L可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如夜盲症、干眼症、角膜溃疡、甚至失明,皮肤干燥、毛囊角化、粘膜功能障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常,这是导致低龄儿童感染、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维生素D

早期维生素D不足(30~50nmol/L),一般没有表现出明显症状;进入维生素D缺乏(<30nmol/L)阶段可导致佝偻病、手足抽搐症的发生,严重者出现喉痉挛甚至发生窒息导致死亡;近年研究表明,维生素D不足会增加呼吸道感染、肠道炎症、过敏症、哮喘症以及增大罹患I型及Ⅱ型糖尿病的风险。

有哪些维生素A、维生素D缺乏的防治措施?

维生素A

预防:提倡母乳喂养,注意调整膳食结构,必要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维生素A补充剂。

治疗:针对维生素A缺乏的治疗措施见表1。

维生素D

预防:适当的户外活动(紫外线光照合成),指导含钙丰富的膳食摄入,必要时根据情况给予维生素D制剂。

治疗:符合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诊断标准的可采用表2 治疗,强调同时补钙(治疗期间钙元素推荐量为500mg/d);口服困难或腹泻等影响吸收时,可肌肉注射维生素D制剂15~30万IU一次,并停用其它维生素D制剂1个月,用药1个月后随访。防治佝偻病的简便有效措施强调平均户外活动时间应在1~2h/d,另需注意膳食调整,6个月以下的婴儿应避免阳光直射。

维生素A、维生素D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有哪些?

维生素A、维生素D中毒剂量见表3。

中毒表现

维生素A

急性中毒多见于6月~3岁的婴幼儿。过量可致脑室脉络丛分泌脑脊液量增多或吸收障碍,造成颅压增高。慢性中毒:表现多样,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常有转移性骨痛伴软组织肿胀,但局部不红热,以四肢长骨较多见;颞、枕部颅骨骨膜下新骨形成而发生隆起。皮肤粗糙、瘙痒、脱屑、色素沉着、口角常有皲裂,毛发稀少、干脆易断。其他,偶有肝脾大和出血倾向。

中毒的诊断除上述病史、症状及体征外,结合X线检查,血清维生素A检测达1000~6000ug/L以上(婴幼儿正常水平为300~500ug/L)。维生素A中毒症一旦确诊,应立即停服,在数月内不再服维生素A,自觉症状常在1~2周内迅速消失。

维生素D

高钙血症、血清25(OH)D>250nmol/L,伴有高钙尿和低甲状旁腺素,早期症状表现有食欲减退,甚至厌食、烦躁、哭闹,多有低热等。

诊断主要是根据病史,高血钙、高血磷、高钙尿症及低甲状旁腺素血症,结合X线检查,B超肾检查。

中毒治疗应立即停服,血钙过高应限制钙的摄入,加速钙的排泄。预防服用维生素D制剂应注意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如需采取大剂量突击治疗,需监测血清25(OH)D水平。

总结

维生素A和维生素D作为脂溶性维生素的代表,在受体层面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9-顺式-视黄酸可以促进维生素D受体-类视黄醇X受体的异二聚体与维生素D反应元件的结合,使维生素D更好地发挥生物学活性,在免疫功能、骨骼发育、预防贫血等诸多方面具有共同作用。因此,维生素A、维生素D同补的方式具有合理性,适合目前我国儿童现状。

专家组成员首都儿科研究所(戴耀华、王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杨振宇、荫士安), 苏州大学儿科研究所(古桂雄),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中心(何守森),上海妇幼保健中心(彭咏梅),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吴康敏)。

文章来源:中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1,29(01):1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