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半球化 台商防风险
11月29日,武汉汉口北电商直播馆内,主播向网友介绍商品。(中新社)
大陆十四五规画正式列入「双循环」政策,其中内循环拟自组从上到下的完整红色供应链,加上中美「半球化」供应链趋势更形成台商巨大挑战。
华信统领企管总经理袁明仁坦言,台商想要兼顾两套系统供应链的难度更高,如有打算,一定要把相关风险降到最低,例如企业要把在大陆布局与母公司切分干净,包含智财权、专利等,也需特别留意明年1月上路的《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办法》的后续表现与影响。
跟着政策走 善用电商
台商应如何因应大陆的进口替代政策?袁明仁指出,台商无论是耕耘大陆内需或外销,了解线上直播与善用电商包含跨境电商是关键点,尤其在大陆「双循环」政策下,力推跨境电商作为具体策略之一,「台商要跟着大陆官方政策走」。
在贸易战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刺激下,大陆今年力推「双循环」的新经济框架,随后更纳入十四五规画中,强调市场完整的内需自主循环;对台商的影响,袁明仁表示,由于「内循环」的要点包含迈向产业自主,这会让产业的关键零组件减少进口,也延伸出在官方培养红色供应链的政策下,台商将面对陆企竞争甚至被取代。
而「双循环」也导致去美化,进一步加剧供应链的中美「半球化」分裂,台商在两套供应链系统中该选哪边站?
台经院研究六所所长吴孟道认为,关键还是经营成本、效益考量,无论是否转移产能产线,看的还是能否获得更高效益;因此,台商无论南向、回台、赴美又或持续深耕大陆,都要面临自身企业的个案考量,例如对有些产业来说,到东协设厂,当地的体制与基础建设不见得会比大陆好。
智财权专利 切割母公司
但由于「半球化」趋势,大陆推展红色供应链的意图明显,袁明仁点出,高科技产业需要注意的面向,由于台商多属中小企业,想要兼顾中美两套供应链的难度会变得更高,如真有打算,一定要把相关风险降到最低。
袁明仁表示,台湾科技厂如果打算通吃中美两套供应链,而在大陆的供应链要融入红色供应链的话,一定要跟总部母公司切割清楚,包含法人架构、智财权与专利安排等;否则如果大陆官方询问「为什么高阶技术只供应给美国」时,台商该怎么回答?尤其在中美经贸对抗后,大陆对于不愿把技术留在当地、一有问题就打算撤出的台商「忠诚度」,相当敏感。
此外,大陆商务部12月下旬发布的《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办法》,要求审查涉及国安的外资投资。袁明仁提醒,办法内容仍相对笼统,未来台商供应链会不会被关切,也需要持续关注后续动态。
他也举例,过去PCB(印刷电路板)行业属于高污染不被大陆所重视,但从产业链角度看,PCB却是供应链中的关键一环,无论汽车或手机都需要,因此,台湾高科技产业要认真思考,是否会有不准在大陆生产的风险。
红色供应链 排挤效应
关于这部分,也有沿海城市的大陆台商表示,稍早《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办法》的发布,确实引起台商圈一阵讨论,虽然大陆此举用意主要是针对美方,但这恐会让在大陆的美国科技业,以及对应供应链的台商有更大潜在压力;同时,美企也可能为防止被针对,因而深化与红色供应链合作,间接挤压台商。
面对红色供应链的排挤效应,吴孟道相对乐观,台商应搭配大陆短链思维相信仍有切入机会;他透露,听过一些主攻大陆内销市场的台商企业主说,在大陆深耕多年,其实心里有底,知道能找哪些人合作;部分know how短时间内台湾仍有优势,关键是如何突显自身价值所在。
此外,针对中小型台商,袁明仁认为,订单来源还是外销欧美居多,虽然因疫情和成本提高让生存空间变得较小,建议无论做内需或外销,都要紧跟大陆的电商平台功能,尤其大陆近期力推跨境电商。
也有上海台商说,半球化与大陆加强自主供应链,势必对台商带来新挑战,但如要在大陆耕耘的话,面对变化只能突破因应,除跟着大陆政策「顺风走」,例如业务多元化、转型,或用直播带货争取扩大业务等,都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