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大选后的新政局系列三:诺鲁断交 赖清德须缓和两岸对抗

中国时报社论

胜选之夜,赖清德罕见摆出低姿态,表示充分理解尊重新民意,承诺研究蓝白政见纳入施政方针。然而,诺鲁突袭断交,给了赖清德一个下马威,预示北京后续不排除有更大动作。赖清德必须回应台湾高达6成民意对两岸和平避战、恢复交流、不走台独对抗之路的愿望,才是真正顺应宪政体制、尊重民主政治之举。

陆工具箱 刚刚打开

当民进党沦为少数执政,能否真正在两岸关系上顺应民意、凝聚共识?能否以切实有效的动作恢复对话、缓解紧张?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如果回顾24年前陈水扁刚上任时的作为,便可以推演出在政治生态高度相似的当下,赖清德新政府两岸政策的可能走向。

2000年11月,陈水扁总统委派李远哲主持两岸跨党派小组,通过「三点认知、四点建议」。三点认知包括: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改变现状必须经由民主程序取得人民的同意;两岸地缘近便、语文近同,应可享有长远共同的利益等。四点建议包括:依据宪法增进两岸关系;回应对岸「一个中国」主张;持续整合各政党及社会各方对两岸关系意见;呼吁北京尊重台湾国际空间,放弃武力威胁等。

虽然时隔24年,两岸关系、中美情势的时空背景不可同日而语,台湾社会民意的认同也发生巨大变化,但回过头来看,当时由民进党主导下的两岸关系「三点认知、四点建议」,与今天蔡英文、赖清德的两岸论述仍有许多交集之处,包括两岸互不隶属、改变现状需全民决定、依宪法处理两岸关系、呼吁对岸放弃武力等。

更何况,「三点认知、四点建议」虽冠以「跨党派」共识之名,但当时主要的在野党国民党、亲民党、新党都没有参加。换言之,所谓「跨党派」只不过是民进党找人背书后的自说自话,这与赖清德推动的「民主大联盟」异曲同工,本质都是以党意偷渡民意的政治权谋。

至少24年前,民进党还可以正面表述对两岸同文同种的认同,且未将「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写入跨党派两岸认知之中,放诸今天的民进党却变成禁忌。反观这次大选,赖清德的台独色彩、藐视宪法与战争风险,都是蓝白阵营强力批判和质疑的重点。蓝白合虽破局,但就两岸基本主张而言,蓝白就是6成民意,赖清德必须接受。

冻结台独 开放交流

大陆对付赖清德的工具箱刚刚打开,面对台海兵凶战危、ECFA濒临中止,赖清德要在两个面向做出具体行动,才能解除迫在眉睫的两岸对抗危机:首先是回归宪政体制,处理《台独党纲》,调整「两国互不隶属」路线。重新考虑冻结《台独党纲》不仅是美国战略界的建议,亦与美国总统拜登在选后「不支持台独」的回应高度契合。同样,6成民意不支持民进党,就是不支持蔡政府8年的两岸路线,既然如此,违反宪法、违逆民意的「两国互不隶属」也应被及时叫停。

赖清德与其虚情假意地找在野党「寻求共识」,不如务实推动民进党两岸路线的合宪化。最妥适的方式,就是拟定「中华民国宪政体制决议文」,写入「民进党依照《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两岸事务」的承诺,正式以「中国大陆」称呼对岸,并覆盖过去所有党纲决议文中有关台湾独立,或台湾与中国互不隶属的主张。

至于另一个面向,则是两岸经贸、文化与民间交流的开放。面对两岸一时无解的政治分歧,新政府的善意应表现在三个部分:第一,主动认同两岸文化的联结性,欢迎陆客陆生来台观光学习;第二,体认两岸经贸往来的重要性,继承蔡政府取消对大陆鞋靴反倾销税的务实态度,撤除部分对国安无虞的大陆产品禁令,以维系ECFA运作;第三,放手让两岸交流地方先行、民间先行,包括授权地方县市政府与大陆省市推展更多「双城」机制,尊重并支持修建金厦大桥的在地民意等。

赖清德必须谨记民进党的「双少数」地位,以及6成民意的两岸和平诉求,也必须正视美中共管台独的战略共识。中华民国总统手中的两岸事务大权由不得他专断独行,毕竟,台湾人民无须承受赖清德一个人制造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