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看梅克尔如何化解中欧歧异

社论

中国强势崛起正在改变世界秩序,其势之强,锋芒之盛,也招致了疑虑与反弹,最极致的便是旧强权美国的强烈打压。然而,两大强权掺杂着选举操作与民粹情绪的对立,并无益于平顺重建世界新秩序,相较之下,欧盟面对大陆时着重理性对话及求取共同利益,是更有助于化解歧异寻求互利的。

中欧峰会日前落幕,这次有别以往,除了因疫情改采视讯召开之外,更明显的是彼此关系添加了更多复杂考量,不像过去那样和谐交心。多年来,西方世界对中国的经济崛起抱持欢迎与合作态度,认为与开放自由的外在世界频繁接触,有助于把大陆拉向西方价值。但强势崛起后的中国集体过度自满、在外国学术界宣传或置入陆方观点、「战狼外交」屡招诟病,中国由集权体系建立经济科技强权的治理模式,对深信本身优越价值的西方国家造成了冲击。当欧盟发现「一带一路」与很多中东欧国家合作,隐隐有分化欧洲之势,对中国大张旗鼓的扩张势力,也激起了反感与疑虑。

理解威胁但不妖魔化

最大的反弹来自美国总统川普,他的「反中牌」虽是有效的选战策略,却也掀开了原本遮掩美中关系的面纱,让这新旧强权的结构性矛盾清楚摊在台面上,随之而来的贸易战关税战乃至5G战,牵绊了中国实现「大国梦」的脚步。但在抗中战线上,欧盟与美国并不一致,这一方面是因为川普轻蔑盟国及美国的国际角色,痛批欧洲北约军费承担不足,以致美欧盟谊疏远,不久前川普还从德国撤军。另一方面,欧洲有悠久的联盟运作,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共识包容的集体性格,主张多边主义,虽有主要的领导国家,但没有强权,也因此和中国的崛起并无直接冲突

川普强调「美国优先」,让美国成为一个非常自私的国家,且不断与中国进行多战线的冲突,原有的世界秩序因此崩解,现在大家正处于新秩序形成前动荡不已的板块挤压中。欧洲此时反而努力减轻其危害,积极承担起美国丢下的责任,例如川普废除与伊朗的核协议,欧洲则努力弥补伊朗的损失,并斡旋劝阻伊朗重启核武计划。

欧洲和美国一样感受到中国模式对西方价值的冲击,以及中国势力扩张的威胁,现在已严审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并购,去年义大利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案时,欧盟公布对华政策战略,指明中国是经济领域更是制度上的竞争对手,欧洲审计院更指中国的投资含有政经性质的多重风险。但欧洲既能坚持本身的信仰立场,理解中国可能带来的威胁,却不会像川普那样全面敌视及妖魔化中国。在市场开放、保护智财等方面,欧洲想搭美国顺风车,但不会替川普冲锋。在体制思维、香港与新疆等问题上,欧盟和中国的分歧近来益发明显,但欧盟仍坚持一贯的理性和解态度,不管局势再艰难,彼此差距再大,也希望保持接触合作,歧异愈多,就愈需要对话沟通存异求同。

承认差异用对话和解

大陆外交部长王毅访欧时,公开威胁捷克参院议长将为访台付出代价,德国外长反驳称欧盟不接受威胁,德国总理梅克尔对此则没有正面答复,仅表示欧洲与中国的体制不同,对事情看法本来就不一样,欧洲的理想是多极世界,因此即使进展有限,仍寻求与中国对话,如此欧盟才能在世上扮演一定角色。而在视讯峰会,欧盟领袖也告诉习近平,双方应加速完成中欧投资协议,且欧洲必须要能和中国公平竞争。梅克尔会后向媒体强调,与中国的合作必须奠基在对等和公平竞争上。

法、德先后推出「印太战略」方针,其意是在美中两极严重拉扯世局时,建立多合作管道的多极世界。美中角力虽是强权之争,却也暴露出大陆的政经思维体系与世界主流的差异,这个差异会带来敌视,但敌视并不能减少差异,反而会让彼此距离更远,对立更尖锐。梅克尔承认差异的存在,但选择以对话和解的方式化解歧异,争取未来扩大交集拉近差异的机会,很值得蔡政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