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迎端午 习俗多为驱虫防蚊
.一挂:端午节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气温骤升忽降,此时的气候特点致使疾病多发,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习惯在家门口挂艾草驱病、防蚊。也有人家挂菖蒲,其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杀虫灭菌的药物。此外,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狭长的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二浴:南北朝时,端午节又称为「沐兰节」。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植物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后来一般是用蒲、艾等香草取代佩兰洗澡。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三食: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极为盛行,《白蛇传》中许仙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了雄黄酒以解毒避邪,结果让千年蛇精现了原形。
.四外用:有些地方端午节当天在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有消散作用。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人们便将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浸入酒后,然后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