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南盐场重生 手工、文创拚舶来

布袋洲南盐场复晒多时,现不仅能顺应时节产制风味不同的盐品,还具有文化体验功能。(吕妍庭翻摄)

布袋洲南盐场复晒多时,现不仅能顺应时节产制风味不同的盐品,还具有文化体验的功能。(吕妍庭摄)

洲南盐场在布袋嘴文化协会争取认养下,复晒多年,并耕耘成文化盐田开放教学体验,现协会重返靠天吃饭老路,透过人工晒盐生产盐花、霜盐等季节产品,期盼争取在地认同,在舶来品占多数的盐品市场杀出血路

为重振台湾晒盐文化,布袋嘴协会找来老盐工修复盐田埂,慢慢还原当年的洲南盐场,如今在老盐工带领下,现约有2公顷土地能固定且持续产盐,为让民众重新认同人工晒盐的品质与在地性,去年底布袋嘴协会开发出新的文创盐品,并依季节、口感分级、分市,争取消费者认同。

协会专案经理刘智荧说,市面上的盐品几乎都是进口货或是采机器透析制盐,「要找到纯日晒盐非常稀少」,而洲南盐场,现仍仰赖6名盐工手工晒盐、采盐,连工具盐笼都是手作品,「做出来的风味绝对和市售不同」。

刘智荧举例,像霜盐只能冬天生产,因日晒短,结晶体多,适合入菜烹饪,至于盐花则是海水表层的结晶,产量少,盐度也低,适合提鲜之用,但只能在春天产出,「真的是靠天吃饭」。

尽管文创盐品通路渐渐打开,包括主妇联盟也前来接洽,但协会坦言产量无法评估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不过,协会还是很有信心,认为持续的晒盐、产盐,才能让老文化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