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符号怎么来?吴稚晖设计研发

语言是最重要的沟通工具台湾人学习国语都是从音符号开始。到底「注音符号」是怎么来的,最近国民党党史整理资料发现,党国元老吴稚晖留下不少当初设计注音符号的底本样张与试写,筛选掉3个方言拼音后,在1919年后陆续公布现在使用的注音符号系统

吴稚晖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身为民国四大书法家、精于篆书的吴稚晖也是国民党元老之一,追随国父孙中山革命,但从不任官

1911国民政府年为了推动国语运动,由教育总长蔡元培成立读音统一会,并委任吴稚晖筹备。吴稚晖于是展开设计注音符号的工作,并参考日本的拼音办法,希望将读音统一,更有助于推动国语运动。

注音符号出自晚清章太炎篆体设计的音符,目的是为了改善中文字无音可读」的缺点,一开始则称为「注音字母」。吴稚晖从声母韵母介母三个部分着手,挑选出简单易懂的符号,作为拼音的基础。后来陆续调整才有「ㄅㄆㄇㄈ」排列顺序、「一声、二声」的声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