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拜登能反转川普的反全球化吗?

全球化造成全美许多陷入经济困境的「锈区」,恐将是未来新任美国总统拜登在处理国际外贸事务时无法回避的课题。图/美联社

竞选期间拜登多次重申将重返国际多边主义,但拜登真的有办法反转川普的反全球化作法吗?尽管川普行事风格争议不小,但让他获得47.5%选票最大的动力,恐怕要归功于全球化造成全美许多陷入经济困境的「锈区」。这恐怕也将是未来拜登在处理国际外贸事务时无法回避的课题。

对全球化的容忍极限

德国著名的经济研究机构Ifo每季都会对全球景气趋势发表调查结果,该机构在2019年5月发表一份各国经济学家对全球化态度报告结果显示全球主要已开发国家的经济学家,对全球化已经到了容忍的极限(reached the limit of acceptance)。该报告显示,法国经济学家对全球化持负面看法的比例高达85%;美国、捷克奥地利也将近七成;英国与德国超过六成。

对全球化持较正面态度的主要是亚洲出口导向的国家,他们相信自己在全球分工中扮演世界工厂角色,他们的国家将受益于全球化。例如韩国高达83%的经济学家,中国77%对全球化持较正面看法。此外欧洲也有一些较小国家,例如丹麦芬兰挪威瑞典等有过半数的经济学家对全球化持较正面看法,可能因为本国市场较小,需要高度仰赖海外市场。

该报告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对全球化的态度竟然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高度吻合。美国与欧盟中对全球化持保留的国家,同时也对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持批判态度。德国等对于中国投资收购该国企业,进而取得高科技,颇有微词。该报告总结说,贸易冲突以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频繁,都是造成大家对全球化持保留态度的原因。

提高供应链韧性之必要

Covid-19疫情爆发后,造成许多产业供应链断链危机,再加上各主要国家间缺乏互信与合作,导致保护主义进一步成为主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国内化、分散化趋势。各国除了成本考量外,开始思考提高产业供应链安全和国家安全,也就是说疫情为反全球化提供了新的动能

因此过去过于强调产业分工带来效率的利益,而未来也将同时思考供应链断链的风险。除了贸易战关税的考量外,如何提高生产基地与供应链的「韧性(resilience)」也是不能回避的课题。也就是说贸易战只是让一些业者修补其生产布局,而这场疫情却让业者重新全盘思考其布局策略。

麦肯锡今年8月发表「全球价值链的风险韧性与再平衡」报告中指出,由于各种事故造成供应链断链的频率愈来愈高,中断的时间愈来愈长,因此损失也愈来愈大。其估计供应链若中断50天,将造成企业平均减少39%的税前盈余,但若有适当的强化供应链韧性,损失可减少为16%。也就是说企业可增加23%的获利。

「有限全球化」时代

虽然美国在1933年就通过「买国货法(Buy American Act)」,之后每逢选举也常成为吸引选民的话题,但制造业会大举回美国吗?可能性应该不大。因为美国缺乏足够熟练的劳工,并且以目前自动化生产的成熟度与成本效益,尚不足以吸引海外生产基地搬迁回美国。再以2019年的失业率为例,创下历史新低的2.9%。在几乎完全就业的情况下,实在不易有多余的人力应付制造业回流。因此较可能的结果是重新调整生产基地与供应链,除了降低贸易战的关税风险,也让整个体系更安全,对于重大意外挑战更有抵抗力。让供应链更安全更有韧性的作法,不是要让产业搬回国,因为那可能造成风险更加集中或是不符合经济规模,因此最佳做法是采分散化。

因此未来可能迈入「有限全球化」的时代,各国因其双边关系、类似的产经条件或是防疫成效,形成友好圈(bubble)进行各种合作交流。并且3D列印技术的发展,也将缩短或简化供应链,因为许多中间产品或将无须再委外生产。同时各国在新科技产业链主导权竞争更加白热化,因此智慧财产权保护与产业规格标准的竞争仍将是重点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