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正视劳工生计并未摆脱疫情阴霾
国内劳工生计受疫情冲击不轻,在疫情完全结束前,如何透过政策工具提供协助劳工辅导措施或创新就业方案,是政府无法回避的挑战。图/本报资料照片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国内就业市场受到颇严重的冲击,不但失业人数大幅增加,而且失业周数更是同步升高。不过,最近主计总处依据甫完成的统计指出,随着下半年度景气回升,失业人数开始降低,失业周数已下降至22.6周,创下2000年以来最低;尤其是今年前两个月的失业人数或失业周数,皆在持续降低。此外,失业超过一年长期失业人数,不但跌破6万人,甚至远低于过去全球金融海啸期间的超过10万人。
然而,最为受到瞩目的是,稍早之前主计总处除了将今年台湾经济成长从之前预估的3.83%大幅上调至4.64%,创下近七年来最高之外,去年受雇员工薪资表现,更是不遑多让。其中,每人每月经常性薪资平均4万2,498元、年增1.47%,每人每月总薪资平均5万4,320元、年增1.24%。扣除物价涨幅之后,去年受雇员工实质经常性薪资平均4万1,538元、年增1.70%,实质总薪资平均5万3,094元、年增1.47%,四者皆创历史新高。
从上述主计总处所公布的统计资料观察,虽然让国内社会各界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就业市场「寻职难度」已经有明显的改善,以及受雇员工的「薪情」并未受到影响,但是其实「真相」却非如此。亦即在上述统计资料中,并未针对疫情是否导致民众生计受到影响更进一步加以分析。
无庸置疑,自从疫情爆发以来,虽国内部分产业例如电子、资通、液晶面板及光学等产业,因5G、宅经济、远距商机及高效能运算等需求畅旺,皆呈双位数字成长;但相对观光相关产业及许多传统中小企业,因国际旅游停滞或消费紧缩,则是迄今持续低迷,这些行业受雇员工,尤其基层劳工无疑是最大的受害对象。再者,则是2020年国内受雇员工平均795.5万人、年减1.2万人,显示就业市场并未完全重返疫情之前水准。
这些或许我们可以从部分资料统计中发现,其实许多基层劳工生计并未摆脱疫情阴霾。依据劳动部公布2020年「劳工生活及就业状况调查」资料显示,因疫情冲击而遭到裁员、减薪、没有加薪或服务单位倒闭的劳工超过70万人;转职或转业的劳工超过60万人,以及规划进修学习其他专长的劳工接近110万人;转赴海外工作计划的劳工接近40万人。亦即国内至少有三成的劳工生计,因疫情危机而受到严重影响。
其次,则是主计总处去年12月所公布的「2019年工业及服务业受雇员工全年总薪资中位数及分布统计结果」,虽受雇员工薪资中位数49.8万元、薪资平均数64.4万元,皆较2018年分别增加1.6%及2.4%;但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差距14.6万元,却又较2018年的13.9万元扩大5.0%,而且中位数对平均数之比值从2013年0.81下降至0.77,呈现高薪者薪资成长速度超过低薪者趋势。
此外,令人担忧的是,未满25岁劳工全年薪资中位数仅有34.9万元,亦即25岁以下年轻就业族群,超过五成每月总薪资平均不及2.9万元,仅略高于现行劳工最低基本薪资,除了显示高、低薪阶层劳工之间所存在的所得分配不均扩大现象之外,也反映了过去20余年以来经济成长果实并未完全分享受雇员工。如果再将其与近年以来资本利得、财产所得的大幅成长比较,更加说明台湾所得或财富分配不均日益严重程度。
很显然地,去年疫情较严重的6月之前,遭到解雇、退出职场受雇员工,大多是观光相关产业及许多传统中小企业属于低技术、低薪资者,相对留在职场大多是电子、资通产业具有专业技能、高薪者。亦即上述国内受雇员工薪资四者皆创历史新高统计资料,是在因低薪者退场、高薪者相对增加的情形之下,而理所当然获致整体平均薪资持续增加「假象」之结果。
整体而言,疫情无疑对劳工造成极负面的冲击。面对疫情危机并未完全解除之下,我们希望政府与其为了宣扬政绩,过度解读上述已失真的受雇员工薪资增加数据,不如将政策聚焦于目前薪资中位数49.8万元以下接近3百万人的基层劳工,尤其薪资中位数仅有34.9万元未满25岁年轻就业族群。此外,加上从今年起上调健保、劳保及国保等保费,此对基层劳工生计冲击更甚以往。因此,在疫情完全结束前,如何透过政策工具提供协助劳工辅导措施或创新就业方案,是政府责无旁贷无法回避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