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准外资喊卖金融股 杠上日系外资 到底谁看错了?

金融业不妙? 股价会说话!(示意图/达志影像/shutterstock)

理财周刊发行人-洪宝山(图/理财周刊提供)

有「金融股最准外资称号花旗环球证券表示,去年以来,台湾金融股表现一直领先亚洲金融股,但受疫情冲击全球央行大吹降息风,应避开冲击较大的金融股。但大和资本最新发布的台湾金融股报告,却持反向意见,投资人雾里看花雾煞煞,到底该如何看待金融股后市呢?

先了解 什么是时间刻度

其实,这是所有看机构法人研究报告的通病,没有点出最关键的核心─时间刻度。一般来说,机构法人的研报大多以半年为时间刻度做展望,也就是说,针对当下的季报结果,推测下一季度的可能展望,所以半年的投资眼光是机构法人的基本要求,这对于一个刚踏入金融投资界的MBA生来说,已经够折磨人了。稍微具有三年研究经验的法人,就会开始比对前一轮景气循环周期时发生的经验,等到差不多具备五至八年的业内经验后,就会参考过去二十年的景气循环周期的历史。所以这牵扯到两个问题,写报告的研究员或分析师,具备多久的行业资历?用什么时间刻度来看问题?对于看报告的人,认不认识执笔者的背景?该报告谈的是多久时间内的问题?

有了这个概念之后,再回头看看花旗跟大和对于台湾金融股的论点,其实就会发现,两者都对,因为花旗的立场谈的是短期疫情的冲击,全球央行大吹降息风(联准会在三月祭出无限量的低利率政策),时间刻度指的是当下,事实上金融股在第三季股价表现的确弱势金融类指数跌了5.69%,花旗果然没砸了「金融股最准外资」的称号。

花旗判得准 大和布长线

那么大和看错了吗?所谓同行相忌,既然花旗谈的是短期影响,那么其他同业必然着眼在中长线。比对台湾金融类股指数与联准会的联邦利率走势,可发现从2006年的次贷风暴发生前至今,每当联准会短期快速的降息救经济时,金融类股指数就会因为利差缩小而下跌,例如2007至2008年从1210.99高点跌到434.22低点,跌了64.14%。同样的,这次因COVID-19疫情爆发,联准会在三月连续三次降息到零利率,也造成金融类股指数从1393.37高点跌到1012.44低点,跌了27.33%。

但既然是降息救经济,那么撑过最苦最难的时刻后,长期的低利率终究可以慢慢引导经济回到复苏成长的路上,例如2009~2015年联准会不仅维持低利率,而且祭出三次量化宽松QE,尽管金融业仍面临利差小的难处,但经济好转,消费增加,信用卡业务与信贷扩张,都带给金融业利润重启成长的动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当经济稳定后,炒底买房首购族就积极出手,于是房贷业务的成长,更是在2009~2015年那段岁月撑起金融股业绩的主力之一。

房贷创新高 银行业大补

这次也不例外,台湾防疫有功,在台商鲑鱼返乡,积极扩厂与置产刚性需求「固盘」之下,房市受影响层面小,2020年928档期依旧维持破五千亿元的高水位预估全年度推案量有望突破兆元,各县市推案涨幅最大的就在台中冲破五百亿,与2019年同期相比有近两成的成长,中部代销还惊爆无房可卖,全台案量续破五千亿量体,根据央行统计显示,象征房市买气的房贷余额八月达七兆七千亿元,年增率7.1%,创历史新高。

更重要的是,房贷在所有贷款业务中,最能扮演「火车头」的角色,一名消费者在该银行办房贷,后续会延伸其他金融服务需求,例如买基金、买保单、办外币存款等。以联准会最新的声明表态将支持低利率到2023年,似乎重现2009~2015年的低利率翻版,如此一来,就金融股中长期的获利空间来说,撑过了明年春天第二波疫情高峰,就有机会重新回到成长的轨道。

重点是 获利有没有成长

对存股族来说,股票变多当然是好事,但是公司股本变大,如果税后净利没有同步增加,就会导致EPS下降,最后的下场就是股价大跌。所以配发股票股利并不一定是好事,重点还是公司获利有无成长。

以今年为例,因年初发生疫情,又刚好接纳花旗的建议避开受冲击较大的金融股,则正好可以避开下跌风险,然后再从中挑选「获利成长的幅度,超过股本膨胀的速度」的金融股,然后再利用本益比法,筛选出逢低捡便宜的名单,等待外资大和所着眼的中长期经济回归到成长的路径,最后再找出本业成长性佳的个股布局,如此就可以建构成功的存股模式,踏上财务自由之路。

(本文摘自《理财周刊 1050期》)

《理财周刊 10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