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陈映真病逝北京 如父身影留文坛

陈映真(见图)于2000年参与「当代作家座谈会」的身影。(资料照片 卢祎祺摄)

作家陈映真以巨大如父亲的形象,成为台湾文坛经典,他自2006年赴北京人民大学讲学,同年中风北京朝阳医院疗养,22日上午辞世,享寿79岁。消息由他在台湾的弟弟陈映朝透过友人传出,陈映朝接到记者电话未否认,但并未解释详情。

陈映真曾说:「我的命运非常脆弱,我必须要创作,成为一个作家。创作,是为了保卫我所见到的这些人。」他把笔投向弱势小人物,以文字批判帝国霸权,60年代末曾被捕入狱7年,1985年创办《人间杂志,以人道关怀与左派信念贯串一生。

陈映真在北京卧病后由太太照料,与台湾接触甚少,昔日作家友人闻讯仍很哀戚黄春明几近哽咽:「非常难过,没办法好好说。」尉天骢回忆陈映真2006年赴大陆前,与他和黄春明欢聚,「大家嘻嘻哈哈,没想到是此生最后一次见面。」忆及他们逾50年的感情,「不知怎么表达心情。」

他的长年论敌陈芳明百味杂陈,「可敬的对手离开了,我忽然有种寂寞感,他曾是我的偶像,虽然后来成为论敌,但我这辈子的努力都像是表演给他看。」尽管两人意识形态对立,他仍高度推崇陈映真的文学成就,每年都在课堂上选读他的小说

陈映真1937年生于苗栗、成长于莺歌,就读淡江外文系时,在《笔汇》杂志发表第一篇小说<面摊>,毕生代表作包括《第一件差事》、《将军族》、《夜行货车》、《山路》等,2001年<忠孝公园>为最后一部小说。

中学鲁迅《呐喊》启蒙,大学时大量阅读旧俄文学与社会主义书籍,早期小说多呈现主角的理想与失落,较虚无感伤,后来转向对社会的嘲讽与批评。1966年起,他参与好友尉天骢创办的《文学季刊》,1968因组读书会阅读左翼书籍被捕入狱。

1975年出狱后他以「华盛顿大楼系列小说表达对全球化资本主义的批判,也以人道感性文笔创作〈赵南栋〉、〈山路〉等,并投入一波波社会运动,1985年创办《人间杂志》,关注介入环保、声援原住民人权、同志权益等社会议题,影响深远。

他的人道关怀令人崇敬,但强烈的大中国意识也饱受争议,曾与陈芳明就左翼史观民族主义立场等激烈论战。作家吴晟曾说,陈映真一直不见容于台湾当道,「国民党戒严体制时代,他被反共文人围剿封杀;民进党执政8年,不理会他;国民党重新执政后,陈映真已经离开台湾。」他认为每个作家都以政治立场,他对陈映真的敬仰不变。

尉天骢曾回溯陈映真在1990年访中、会见中共领导人江泽民后,重燃对共产世界的执着,「他变得肯定中共对六四的处理,说文革是大功业,让老友不解。」蒋勋则认为他对中国的向往是「文化上的乡愁」:「是台湾某个世代在殖民地时代被压抑过后的强烈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