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考不考?

新石

最近会考的作文吵得沸沸扬扬,有些人以为要考才有鉴别度!有些人以为让文字创作考试作文分开,连一些文坛大老都跳出来讲话了!说什么八股文重现江湖!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个故事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曾谈到一个叫「贾奉雉」的读书人,他的才名虽高,但是在科举考场上屡试不中,一个姓郎秀才看出端倪,跟他讲了个中玄机,告诉他:「如果阅卷的官员都是写这种你「看不下去」的八股文章考上功名的话,你认为你所写的文章他们会不会欣赏?」

这种感受我从小到大一直深刻体会,从最早小学阶段「政治正确」的作文,每次结尾都要「想到大陆上苦难的同胞」,连写个「郊游」都要这样收尾,这不是很荒谬的事吗?难得改换一种结尾说「希望春天永远存在」,老师评语居然是「不切实际」,一种既定的框架套了上去,作文和创作就分了两边了。

作文本来是训练语文运用逻辑思考、表情达意的一种方法,有没有一种范本标准答案,其实并没有,因为每个人用的方法不同却显现了各自的独特风格,这当然是在文字表达娴熟的情况下。

从作文衍伸到文章来思考,文章是一个人思考的浓缩精粹,掺杂了个人逻辑思考、概念编排和看世界角度和方式,好的文章大多浅显易懂,但令人回味再三,顺着这样不流于陈腔烂调,而且清晰明白的作者思路去走,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自然提升,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一直起不来,第一个要思考的是,课文中所选择的文章够不够优质经典?能不能勾起人学习的兴趣?增广思考角度,让人有如梦初醒、更上层楼的感受,还是只是一些文字叙述、看过即忘?

课文里的文章常是片断,可是真正的阅读却是要完整!为什么不能一个学期就上一本或一套书,不是「金庸」的系列小说,不然就是「莎士比亚」的经典创作,再不然就是「艾科卡」的「反败为胜」,或是「松下幸之助」的人生传记,学习需要个人的兴趣加上完整的经验,这两者没有合而为一,整个作文的教学只靠大量的阅读是不足的。

这些都是需要时间沈浸培养,除了有好的精准眼光来选择好书以外,摆脱掉一些时间进程所造成的压力,让语文能力在好的作者的导引影响下慢慢成长,最后达到一种境界

那到底作文考不考?我记得民国初年有一个考生数学鸭蛋,但是作文满百,结果让当年的北大破格录取,这个考生叫罗家伦,后来五四运动关键人物,写过「新人生观」,也是一个教育和历史学家,至于破格录取他的这位教授叫胡适校长蔡元培,都是那个时代的一时之选,所以你若问我作文考或不考,我会说:「唯有英雄能识英雄!」

●作者新石,宜兰,国小教师。简介表示,这个世界应该更好,所以就把想像的世界透过文字写出来,只要大家相信这个闲居偶得的一点小小观念或想法有成真的可能,这个世界就会慢 慢改变,这就是他的初衷--分享自我、改变世界,至于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人,一个充满想像浪漫的读书人,似乎是嬉笑怒骂,却是虎啸龙吟,如果以诗来言志就 是:「漫步田光一亩间、前尘往事在眼前、风流潇洒不敢问、特立独行一片天!」。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