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天使慰劳勇武派?8.31打死人? 港媒点名「反修例」四大谜团

▲反修例示威期间假消息四起,港府推广告提醒民众。(图/香港01授权使用,请勿转载)

本报讯

在香港,去年一场反修例风暴改变整个社会面貌。在纷乱的局面之中,真假难辨的资讯十分容易流窜散播,「后真相时代」也成为近年国际时事的重要关键词。所谓后真相时代,意指受众对于资讯「不问事实立场先行」,真假变得不再重要,也无客观准则。于是不同立场的人围炉取暖,只愿接触立场相近的资讯,继续加固自己的既定立场。

在当下撕裂的社会,社交网络演算法巩固了同温层,不同阵营人会形成「平行时空」,同样的资讯,会拿出完全不同的演绎,变成自己口中的「真相」。

过去一年间,不论黄营蓝营双方都有利用不实或未经证实的资讯,攻击敌对政治阵营,相关资讯在各自阵营中广为流传。有外媒分析,传播谣言行为的背后,其实包含一种另类的政治战略动机

元朗7.21事件。(图/香港01授权使用,请勿转载)

外媒分析:重复不实消息 可将「事实」弱化成「立场」

美国新闻评论网站Vox一则专题报道归纳,不断重复谎言或未经证实的资讯,在政治上至少有两大目的。第一种是权力的展示。这一点在华人社会相对容易理解,亦即「指鹿为马」。权臣赵高带着一头鹿,向众人表示这是一只马。众臣有的附和这是马,有的沉默,指正那是鹿的人都被赵高安插罪名处罚。总之大家都明知那是假的,但说谎者就是要受众公开承认2+2=5,作为自我权力的体现。

另一个较复杂的操作,则是将「事实性」的事物扭曲成「立场性」,从而达到政治目的。什么意思呢?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些事物是已知的事实,或经过严谨的科学考证,例如地球会自转和公转、人长期不饮水会渴死;有些事物则是明显虚构的,例如我说香港是在1998年回归中国,但事实上是1997年。这些都是「事实性」的事物。

有些事物则是「立场性」的,例如有人说林郑月娥是一名好特首,那是一个「立场」,因为反对者同样可以列举一些例子说明为何林郑不是一个好特首,很难有完全客观的准则。

不断传播未经证实的资讯,背后的战略目的,就是将「事实」和「立场」的界线搞混,创造「另类真相」,令议题进入一种哲学上的纠缠,陷入「泥浆摔角」中,弱化对方的说服力。在政治上,这行为可达到非常显著的宣传效果。过去一年的社会纷争中,双方阵营都有运用类似的手法,传播一些虚构或未经证实的资讯,以下会举出数个较著名的例子。为表公允,黄蓝阵营皆会列举。

1. 「7.21是林卓廷带人入元朗搞事」

去年7月21日晚,有大批白衣人在元朗西铁站内外无差别袭击市民警方于接报后39分钟才有人到场,未有当场制止袭击,当晚亦无拘捕并当众放走多名持棍棒的白衣人。港台节目《铿锵集》亦揭发,当日傍晚起元朗多处有白衣人聚集,当时有警车在旁,但警方并无驱散。7.21袭击亦成为反修例风波至今,最具争议的事件。

事后在深蓝阵营中,流传一个说法,指事件的起源是民主党立法会议员林卓廷带人入元朗闹事在先,元朗居民只是「保衞家园」。但相关说法并无证据网上流传当日有「文宣」指号召网民到元朗游行,相关截图甚至被监警会专题报告引用,但那已被揭发是源自内地微博的假图

另翻查资料,白衣人早于当日傍晚已在元朗聚集,约8、9时开始有市民遇袭。林卓廷是于晚上近11时接报到场后,遭白衣人打伤。另外亦有区议员证实,事前一天已有地区人士计划闹事,并联络警方,但未获警方回应。「保衞家园」是否需要冲入西铁车厢攻击手无寸铁的平民,也是另一个逻辑问题

然而,此说法在亲建制阵营中已广泛流传,更有亲建制团体不断引用这个说法,组织集会示威,要求警方「严肃跟进」林卓廷,并创造出「没有林卓廷,哪有721」等口号

▲8.31太子站事件。(图/香港01授权使用,请勿转载)

2. 「8.31,打死人」

2019年8月31日,有市民上街示威抗议8.31政改落闸五周年,港岛的示威演变成骚乱。当晚约10时45分,港铁一列观塘线列车内有两批政见不同人士争执,有人举起锤子挥动,亦有人向车厢使用灭火筒。警方接报后到达太子站月台驱散、制服多人,并使用警棍、胡椒喷雾制服4号月台荃湾线列车上的人士,其后将记者急救员驱离车站,与7.21元朗袭击,并列为修例风波中最具争议的事件。目前官方的说法,是指当晚太子站内有「大批暴徒」在车厢内与其他乘客发生争执,警察到场后有人「利用雨伞及其他物品」施袭,警方采取「适当武力」进行驱散和拘捕,在多人身上搜出汽油弹等武器,又称有示威者在列车和月台上换衣服逃避追捕。事件中警方拘捕逾60人。

然而,由于记者被驱离车站,出现资讯真空,黄营并不相信警方一面之词,而警方、消防处对于伤者人数说法前后不一致。于是随后数日,网上开始流传当日行动中有乘客死亡、被消失,甚至有网民将伤者和当时的失踪人口、浮尸等拉上关系,但没有任何人能提出确实证据。其后《传真社》成功访问6名「怀疑遇害者」,证实他们仍健在。不过,亲示威者一方依然坚信当日有人死亡,并已将这融入示威口号中,用以批评警方。而有关口号恍如成了图腾,至今无任何人能拿出证据来证明是真的,但黄营中相信的人仍不少。

3. 「14岁天使『慰劳』勇武派」

自示威浪潮开始,蓝营不时传出示威者「收钱搞事」、「淫乱性交」之类的谣言。去年9月9日,行政会议成员罗范椒芬在港台英语节目中,引述「朋友的朋友认识的家庭」指出,有14岁少女被他人误导,为「勇武派」示威者提供免费性爱,但没有提供具体证据。当时亲建制群组一直流传类似资讯及截图,但亦已被网民发现是来自外国成人网站的改图。

▲8.31太子站事件。(图/香港01授权使用,请勿转载)

4. 「汽油弹都是警察混入示威者扔的」

去年8月开始,示威活动愈趋激烈,汽油弹登场,各区警署门口、示威现场的警察防线,都有人投掷汽油弹。8月11日示威中,铜锣湾有多名便衣警察混入示威者中,拘捕现场人士。事后时任警务处副处长(现任一哥)邓炳强承认,警方会派出「乔装探员拘捕核心暴力示威者。警方做法惹起讨论,黄营质疑,既然警方自己会派人混入示威者,还凭什么说所有暴力行为都是示威者做;警方又凭何要人相信一面之词,指乔装警员不会做违法行为。相关议题后来更被黄营「反方向操作」,部分人将所有投掷汽油弹,以至后来破坏商店、港铁设施等行为,归咎于警察混入人群所为。然而相关说法一直未见有力证据,亦有多名参与破坏、遭定罪的人士,已被证实并非警察。

8月25日荃湾游行演变成冲突,当时有网上片段指,警察向示威者方向投掷汽油弹,但其实片段经过剪裁,而且是角度问题令人误解。美国有线新闻网络亦一度报道此事,后来澄清属误报;8月31日港岛示威中,有记者拍得一名黑衣人手持汽油弹,腰间挂有疑似枪械,但警方澄清该支并非警枪。不过,今年4月亦有一名葵涌警署的警长因涉嫌「自编自导」安排他人向警署放置汽油弹,涉妨碍司法公正被捕。总而言之,部分黄营人士通过警方混入示威者,以及部分警察「自编自导」的举动,将所有破坏、纵火等行为连系到警察身上;部分人亦会于现场和网上片段,寻找疑似由警方混入的人,俗称「捉鬼」。不过由于大部分黑衣示威者身份难以辨认,亦难以有证据证明真假,相信日后类似问题只会继续流于「口同鼻拗」。

▲反修例示威造成香港社会对立。(图/路透社)

学者:社会矛盾极深 暂时看不见出路

将上文提及的政治操作套用在反修例事件中,相当容易理解:传播消息的人,未必不知道「7.21林卓廷搞事在先」是虚构、「8.31有人死亡」欠缺证据。不过黄蓝双方都会因应已方政治立场,将这些事件操作成「真假存在争议」,形成「公婆各说有理」之局。总之,一个说法成立与否,不再是建基于真假,而只是「观点与角度」的问题。

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副教授傅景华向《香港01》记者表示,难以猜测发放谣言者的具体动机如何。不过从客观效果而言,不断重复这些资讯,确实有转移视线的作用,将一些事情转化成「争议」;诉诸一些难以证实或证伪的说法,可令议题陷入泥浆摔角。

他举例指,蓝营指控7.21是林卓廷带人闹事,即使有证据证明林卓廷是于袭击后才到达现场,蓝营都会先入为主,继续指控林卓廷事前有带人闹事的动机:「逻辑上,你很难去证明一个『动机』不存在。当事人要澄清,只能靠口头否认,但很难拿出什么证据。」同样道理,在8.31的案例中,由于现场资讯太过不透明,说有人死亡,固然没有确实证据,「但要百分百证明无人死亡,又会引起质疑,因为我们确实在直播中见到有人伤势很严重。」于是,双方都在这些灰色地带内,指控敌对阵营。

不过傅景华认为,「事实」也好,「争议」也好,终究只是众多现象之一,核心问题还是社会、政治矛盾无法解决,导致社会信任度极低,受众选择性地相信自己想见到的「事实」。他相信,社会撕裂一日没有解决,上述问题只会不断出现,短时间内亦难以看见什么出路。

【本文获《香港01》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