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起抓到「鬼蝠𫚉」返港1天内通报 违者可开罚15万元
▲鬼蝠𫚉被国际自然保育联盟列为濒危物种,但台湾却没有订定保育等级。(图/东森新闻)
鬼蝠𫚉被国际自然保育联盟列为濒危物种,但台湾却没有订定保育等级。行政院农业委员公布,自7月1日起实施「鬼蝠𫚉渔获管制措施」,渔民捕获鬼蝠𫚉必须于返港一日内主动通报,并保留完整鱼体24小时,供指定学术单位进行科学采样,才可拍卖及利用,否则最高开罚新台币15万元。
渔业署说明,7月1日正式实施「鬼蝠𫚉渔获管制措施」,渔民如果捕获鬼蝠𫚉,必须于返港一日内填妥渔获通报调查表,载名种类、捕获日期、地点、渔法与体长、体重及性别等相关生物学基础资料,以传真方式向渔业署「传真电话:(02)2332-75 36」、当地渔业主管单位及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水产资源研究室「传真电话:(02)2462-3986或2462-0291」通报。
通报完成后,务必保留整尾鱼体24小时,供指定学术单位进行科学采样及搜集生物学资料,才可拍卖及利用。若经农委会认定有必要提供学术单位进行科学研究或教学展示者,学术单位得优先依议价购买。
渔业署表示,依据中央研究院台湾鱼类资料库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世界共有两种鬼蝠𫚉,即双吻前口蝠鲼(Manta birostris)及阿氏前口蝠鲼(Manta alfredi),借由透过通报制度,掌握渔船捕获鬼蝠𫚉之渔获量及渔船作业资讯,以利学者取得更多研究及资源评估资讯,作为后续研拟渔业管理政策的参考资料。
鬼蝠𫚉俗称飞鲂仔、鹰鲂,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的亚热带海域,本鱼体扁平,体盘宽,舌状鳍突出于眼前,能自由摇动,翼展可达9公尺,体重达3公吨,属于海洋中上层大型鱼类,性情温和,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以及小型鱼类,卵胎生每次只产一尾幼鱼,《华盛顿公约》列为濒危物种、台湾仍没有法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