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聪明人也被骗倒!疫情下如何打击假讯息传播?
▲台湾的疫情指挥中心为严打假讯息,不惜祭出重罚。(图/指挥中心提供)
国际中心/综合报导
「英国广播公司」(BBC)周二(12日) 发表文章指出,每当公卫危机来临时,都会出现假讯息大爆发现象。而即使是聪明人有时候也难法避免被骗倒。人们为什么会被假讯息误导呢? 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人们又该如何降低被假讯息所造成的伤害?
人类为何容易被假讯息误导?
报导指出,人类之所以有时会相信虚假讯息,原因之一在于人们每天都会面对大量的资讯,因此常常只能依靠直觉来判断资讯是否真实。而假讯息 的传播者正是抓准了这一点,采用描述性的语言、生动的个人故事、并且给文章 配图使其视觉化等方式,增加人们的熟悉感,让资讯看似「真实」 ,阻碍人们运用批判性思维核实消息来源的真实性。正如一篇论文的作者所说:「当思想流畅的时候,人们会跟着点头。」
另一方面,社群媒体也让人们更容易上当受骗。最新的证据显示, 许多人会在不考虑内容准确性的情况下,本能地分享内容。
加拿大里贾纳大学(University of Regina)误导心理学的首席研究员潘尼库克(Gordon Pennycook)要求参与测试者,判断关于新冠病毒爆发新闻标题的真假。 当参与者被要求判断陈述的准确性时,只有25%的人认为虚假标题是真实的。然而,当被问及是否会分享这个标题时,却有大约35%的人表示会分享这则假新闻。
潘尼库克说:「这说明,如果人们认真思考,是可以辨别分享的消息是真是假的。」然而,通常人们在社群上分享消息前思考的是:这个消息是否会被人们喜欢、 而并非 它的准确性。潘尼库克说:「社群媒体并没有鼓励分享内容正确的文章,它鼓励的是参与。」
另一方面,心理学研究也显示:有些人天生比其他人有更强的反射反应。 这一发现有助于理解为什么相对于其他人,有些人更容易受到假新闻的影响。
潘尼库克和研究人员使用一种名为「认知反射测试」(cognitive reflection test,简称CRT)的工具来测试一个人是倾向于深思熟虑、深入分析思考,还是使用最初直觉思考问题。运用最初直觉思考问题的人通常被心理学家称为「认知吝啬鬼」。
认知上的「吝啬」,使人们容易受到认知偏见的影响,它改变了人们对资讯(和假讯息)的处理方式。潘尼库克发现:当有谈论新冠病毒的文章时,那些在CRT测试中得分低的人,辨别假新闻的能力也比较差。
北卡罗莱纳州特勒姆市杜克大学的心理学者史坦利(Matthew Stanley)报告说, 人们对新冠病毒虚假理论的易感性,也出现类似的模式。史坦利表示, 大约有13%的美国人容易相信虚假理论,这会妨碍公卫生法规和社交禁令的执行。
如何打败假讯息的传播?
面对泛滥的假讯息,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以下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不受欺骗。首先,考虑到人们「在思想流畅时更容易点头附和」的特性,试图揭穿谎言,寻求真相的工作应该避免过于复杂。也就是说,为了打击假讯息,尽可能简单地陈述事实很重要。文章建议,在宣传正确消息时,人们可以借助图像和图表这样的辅助工具,尽可能简单地呈现事实,让说法更容易视觉化。正如史坦利所说:「对那些不愿意反思和深思熟虑的人,我们需要更多的沟通和战略工作。」 光希望说法站得住脚是不够的。
如果可以的话,人们还应尽量避免重复谎言本身。重复让人感觉这个说法更为熟悉,会增加「真实」的感觉。 而当我们传递网路讯息时,我们要注意在传递之前多考虑一下它的事实基础,多问以下几个问题:该资讯是出自传闻还是有确凿的科学证据?能追查到原始来源吗?跟现有资料相比如何?作者是否倚赖于常见的逻辑谬误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此外,潘尼库克同时建议,社群媒体和网路可以透过相对直接的干预,促使用户更有辨识力。他说,社群媒体平台可以偶尔自动提醒用户在分享前三思而后行,仔细的辨识也更能帮助企业找到可靠的策略。
文章最后说,就像我们试图控制新冠病毒本身一样,我们需要多管齐下的方法来打击击传播虚假资讯假讯息及可能危及到生命的假消息。随着危机的加深,阻止虚假讯息蔓延将是每个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