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思潮》在美中结构僵局的必定中寻求未必(周永秦)

图为3日美国总统拜登(中)参加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发表演说。(摘自美国总统拜登脸书)

「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第廿六次缔约方会议」(COP26)习近平未出席,拜登左批这是「重大错误」,右酸「如何当世界领袖?」美中竞争下,连「气候」这一少数有合作空间的议程,现在看来都遥遥无期、遥不可及。

布林肯3月时阐述拜登对中政策:「我们与中国的关系是在『应该』(should)竞争的时候竞争,『可以』(can)合作的时候合作,而在『必须』(must)敌对的时候敌对」。大陆副外长谢锋回击:「美方的『竞争、合作、对抗』三分法就是遏制打压中国的『障眼法』。对抗遏制是本质,合作是权宜之计,竞争是话语陷阱。」

从拜登对中政策次序性看来,可以合作的时候,当然也可以敌对。现在COP26上连权宜之计都免谈、障眼法都掀开给大家看。但包裹在里面的不是华府针对性遏制、刻意打压的对抗本质,而是美中无可避免的结构僵局。

美中结构僵局可能走向何种结局?攻势现实主义者悲观地认为这是「大国政治的悲剧」:崛起强权与旧霸权终须一战;也有人认为这虽是修昔底德陷阱,却仍怀抱一丝希望:即使冲突的机率很大,还是可以管控与避免。

这当中有许多结构性的巧合。细数历史上16世纪葡萄牙、17世纪荷兰、18和19世纪的英国,霸权的长周期大约一世纪。从美国霸权建立的1945年掐指一算100年,正好接近伟大复兴的2049;再综观历史曾经的权力平衡体系,维也纳会议与德意志统一,大约维持40年。2011年的「转向亚太」,美寻求西太平洋权力再平衡,再到2049,又是40年。紧接着是否就是长周期最后阶段的「全球战争」?美国是否有可能避免成为结构下的祭品?

美国衰退之论在北京大行其道。不过衰退又有绝对与相对之说:前者关乎霸权内部管理不善与力量分化造成物质权力下降,后者强调崛起国家力量壮大赶上霸权国家。旧霸权实力依然增强,但崛起强权若非迎头赶上,那也是渐望其项背。国际体系的掌舵者内有病症缠身,外有火种未熄,难保一点误判走火都得以星火燎源。无可讳言,北京关于世界权力东升西降的前瞻与美式民主的失败有些言过其实,但仍侧面反映当前的华府困境。

结构的漏斗正在限缩谈判空间,不过短期看来两强相争不致于一触即发。考虑到双方当前有更重要政治议程、国内社会困扰、科技差距、对外干涉正当性、各自地缘政治问题,拜习都焦头烂额。大家不会因全球暖化、气候变迁等狭小合作窗口而尽释前嫌,却也不至于明天就提枪争得你死我活。另一方面,双方短期内没有解体迹象,也没有马上要陷入全球性危机。美中距离僵局解体、释放能量,仍有一段时日。

国际体系发生量变或质变,新兴国家当会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但挑战者也可以不做霸权国家。前者决定于客观事实,后者决定于主观意图。

在北京「百年恰似风华正茂」,当为世界公认的经济与军事强国之时,它仍然不忘拿鸦片战争所带来「前所未有的劫难」去刺激民族激情。或许直到哪一天北京能在谈话中抹去「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百年屈辱」之苦,才能真正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见证北京到底有没有称王称霸意图的基因。

结构是人们集体行动的产物,而不是机械的、线性的。行为者仍然拥有选择的自由,能透过宏观历史与行为者的交互作用而在框架的必定内另寻未必。结构僵局下,更讲求华府与北京领导人理性、沉着面对双方问题,在全球战争的必定中,达成未必之「共存」。(作者为军事评论员、自由作家)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