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室‧报‧告-论人文教育与境外揽才
再伟大的天文、物理、政治、经济甚至信仰,无论是抽象的、复杂的、美妙的、飘渺的,终究得依赖文字传递其中的思想,借由文字的滋养,人文素养自可提升,有了更好的人文素养,逻辑也会更清晰。图/摘自Pixabay
近日有关大学校园的新闻不少,先是传出许多学系申请入学不看国文分数,随后又传出世新大学中文系自114学年度停招,对此行政院长陈建仁表示,他也曾在学校教过书,科系确实是需要与时俱进进行调整,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这是近几年人文学科发展失衡的危机,厚植人文才是最好的人才投资。
大学中文系今天所面临的问题,虽是少子化的影响,不可否认的,也是人文学科发展失衡所致。能读好文章、好诗词自然是人生一大乐事,但长期以来,我们中学的国文试题尽是吹毛求疵的细节,而忽略了文章所要传达的人生哲理、处世态度及文字美学,如此岂能引人入胜?岂能提升学子的人文素养?六年前,高中国文课纲文白之争沸沸扬扬之际,有学子反应:「古文教学一直在字义上打转,以致读古文如雾里看花,久而久之就让人失去兴趣。」这是实话,这个情况不改变,学子们怎么可能喜欢文学?长此以往,大学科系不采计国文,甚至中文系停招,岂有意外可言?这在今日是教育问题,来日则必成经济问题、社会问题。
政府近年在教育、人才方面做了不少事,也取得一些成绩,例如,2018年实施揽才专法,全力延揽海外专业人才,迄今取得就业金卡的外国人已逾六千人,成效不错,本月初更设置国际人才服务及延揽中心(Talent Taiwan),总统蔡英文也到场嘉勉,这些努力都值得肯定。平心而论,延揽海外人才是重要的,惟长期而言,无庸置疑,本国人才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而人才之本在于素养,而素养的提升在于国文教育,是以国文教育的改革自然是关键所在。
■大学并非职训所,
而是学习逻辑思考之处
可惜的是,如今政府谈及教育,所想的只是如何提升学子的就业能力,如何让所开的科系更符合市场的需求,以此思维,文学院似乎距离市场最远,殊不知,要有好的人文素养才可能有源源不断的创新,这也就是说,就业能力的提升,非仅取决于科系,更取决于逻辑,而逻辑来自素养。老实说,大学并非职业训练所,而是学习逻辑思考,了解人生意义的地方,因此读理科、工科也好,念文科、商科也罢,所学看似不同,事实上只是经由不同的学门训练自己的逻辑而已,虽殊途而同归。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赴伦敦大学演讲时曾表示:「大学教育不应该太注重实用,大学的职责是培育智慧,而不是传授手艺,是培育性格,而不是传授技术。」对于台湾社会,这一席话宛如暮鼓晨钟,而要达此一境界,非得自中学国文教育改革做起,让人人喜欢、乐意接近文学,想想,再伟大的天文、物理、政治、经济甚至信仰,无论是抽象的、复杂的、美妙的、飘渺的,终究得依赖文字传递其中的思想,只要让学子喜欢国文,借由文字的滋养,人文素养自可提升,有了更好的人文素养,逻辑也会更清晰,当台湾社会普遍有此气象,台湾经济、社会才能进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没有文学就没有文明,
提升人文素养乃强国之道
不论哪个民族,人类文明始于文字、没有文学则不可能有文明,大学无论念什么科系,只要自其中习得逻辑,成就不在此亦将在彼。举个例子,我国半导体教父张忠谋,大学及研究所念的是机械;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大学念的是电气工程;至于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卢卡斯,大学主修历史;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凯因斯在大学主修文学和数学。他们所学和日后的成就表面上无关,事实上是有关的,关键就在于逻辑。
我们要追求表面的就业能力,或是真实的就业能力?追求表面的就业能力可以设一些热门、时麾的科系,而如果要追求真实的就业能力,那就得从中学教育做起,提升学子们喜爱国文,随着年岁渐长,人文素养日增,不论去念文学系也好,哲学系也罢,皆能自书中学得智慧与逻辑,日后就业,能力必在众人之上。
摆在教育当局前面这两条路,何者更有助于台湾,不言可喻。然而,非常之事必赖非常之人,才能有非常之功,但愿几位总统参选人能认清此一问题的重要性,于日后执政时千方百计,致力于让学子们喜欢国文,成就这非常之功。而当所得增加了,人文素养提高了,台湾才能以进入先进国家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