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讯/梁孟松用台积电管理术 助中芯转骨

文/林宗辉

随着中芯最新一期的财报发布,亮眼营收表现一扫之前在营运上的阴霾,不仅28奈米产品良率大幅改善,14奈米也已经箭在弦上,在中国整体经济偏弱的状况下,中芯似有逆流而上的味道

根据中芯财报数字,其第3季营收达到8亿1600万美元,较上季的7亿9000万美元有略微增长;但重要的意义在于今年首度转亏为盈,且净利一举拉到8400万美元的水准

同时在第4季财方面,中芯国际预计营收将较第3季增加2%~4%,毛利率预计将从20%成长为23%~25%,14奈米产品也即将加入产线贡献营收。这些都成为梁孟松接任中芯联席执行长之后的亮眼成绩

转亏为盈的两个因素 体质变好,供应链本土

中芯财务数字的改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自身经营体质的改善,再来则是受惠于供应链本土化的政策推动。

中芯从2015年宣布28奈米制程量产之后,良率改善脚步迟缓,致使其营收占比无法提升,在最初几年,若没有高通为了政策目的而在中芯下单基本上是长期处于没有客户状态

在最新一季财报中可以观察到,28奈米制程占营收比重从上一季的3.8%成长到4.3%。另一方面,中芯8吋晶圆产能逐渐往下调整,2019年第3季约为133万片,是近两年来新低,但实际出货客户晶圆片数却高达131万5000片,换算产能利用率约98%,亦创下近年最高纪录。这些都为中芯的营收和获利成长打下了基础

由于美中贸易战,中国一直在进行的供应链本土化工作也更为激进。早期为推动中国晶片设计产业发展,鼓励相关业者晶圆厂投片光罩,相关费用政府支出,后续量产还能享有减税优惠,在此鼓励之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可以看到中国的晶片设计产业各种方案层出不穷。

理论上这些接受补贴的晶片设计业者找寻代工对象时,本土的中芯应该会是第一选择,但早期中芯并没有从相关补贴中获得太多好处,关键在中芯主流制程因良率不佳而导致产能供给不足,一来吃不下相关订单,二来接单之后的产能也无法确保。

如今在梁孟松亲自操刀调整体质后,中芯良率和生产效率的均衡有明显的改善,非正常的额外晶圆消耗大幅降低,对获利作出贡献

加上因中国政策优惠增加的订单也不再像过去一样只能当过路财神,而是真正转化为中芯的实际获利,未来随着中芯产线效率与良率的进一步提升,这方面带来的营收贡献将会更明显。

记者访问了一家知名晶片设计公司业者,他表示,梁孟松过去几年在中芯主要以改善内控以及流程管理的最佳化为主,先进制程的开发反而不是重点。…(本文节自财讯595期,详全文)

延伸阅读:

中国半导体幕后台湾科技大将

中国供应链向美国说分手 台厂接收3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