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產地】延續傳統好滋味 黑羽番鴨養成記

以多元眼光看待养鸭事业的杨政勋。

【文字 郭正伟/摄影 吴尚鸿】

「听过逃冬(tô-tang)吗?」云林斗六「金池牧场」负责人杨政勋忆起童年,五十六年次的他描述随父执辈赶鸭的场景,「把大概一、两千只左右的鸭子,赶上刚收割完的水稻田,借着掉在田里的稻谷喂牠们,也协助农田去除害虫。」他笑说鸭子们都很聪明,放出去一次,第二天就知道路了。生动言谈中,属于台湾养鸭的沿路风景,仿佛就在我们眼前历历展开。

鸭,是雁形目雁鸭科部分属的通用名称,经过长期人工培育与品种改良,育成繁多种类。常见的鸭可概略分有:一、作为配种与产蛋的「菜鸭」;二、台湾肉鸭最大宗来源的「土番鸭」;三、近年饕客餐桌上的热门品牌「樱桃鸭」的原始品种「北京鸭」。四、则是台湾冬日食补第一锅的姜母鸭,以「番鸭」作食材,且须为公鸭。

台湾的番鸭,分有黑羽与白羽两类;与其他鸭品种不同之处,在于脸部明显可辨认的红色肉疣,故市场常以「红面番鸭」称呼。杨政勋引领我们走进住屋旁约八甲大的养鸭场,冬日正午阳光热烈映照上宽阔池塘,世界晶亮、美丽得让人不敢直视;几千只黑羽番鸭临水池休憩,暖暖晒成懒洋洋的优闲,见人走到身边也不躲,自顾安稳。

「牠们都不怕人?」我好奇问。「牠们应该要怕才对。」杨政勋自己反倒也怀疑,笑起来声线开朗,「黑羽公鸭脾气不好,很凶,爪子很利,常打架。被抓到不是瘀青就是流血。」话说完,就看到两只公鸭互相叫嚣,一阵骚动后,池上追逐好一会儿。「牠们其实很勇。」看得出这些鸭群在杨政勋夫妻俩的照料下,体态健壮活泼,只只活力饱满。

番鸭的特色在于脸部的红色肉疣。

台湾日常食用鸭肉以土番鸭为大宗。 (照片提供 元进庄)

番鸭好吃 在于自带特殊香气

为什么制作台式姜母鸭必须选用公番鸭?杨政勋说明,番鸭相比一般土番鸭肉质紧实、脂肪少,煮汤不会油腻,适合久炖的料理;另外,番鸭肉本身带着特殊香气,食感与味觉都与众不同。「外面店里吃姜母鸭,一般都会添加麻油,我建议要是有机会,可以试试看不加麻油,可以吃到鸭肉本身自带的香味。」

台湾早期饲养的番鸭,以黑羽番鸭为主。公鸭体型约较母鸭大上几近一倍,姜母鸭专选公番鸭食用,母番鸭或作为肉鸭之用。一九六○年代以来,台湾陆续自国外引进白羽番鸭品种,经多年配种、选育,生长速度加快,体型、体重普遍也较黑羽番鸭大而重,备受欢迎。

「一般白羽番鸭大约养一百二十天,我们家的黑羽番鸭大概需要养到接近一百八十天左右。」杨政勋说。饲养牛猪鸡鸭等动物,「换肉率」是计算养殖成本重要的数据之一。简言之,必须精确计算,同单位饲料可以让动物长出(产出)多少肉,一旦过了产肉高峰,继续投喂则效率不好、加重成本。以肉鸡为例,常见大约饲育天数约落在三十多天。

黑羽番鸭野性高,喜欢打架。

这时间好长,我们惊叹。「就是要等到鸭子真正成熟,肉质好,羽毛换得很干净,后续脱毛起来不会有那些小绒毛。」杨政勋说明:「养黑羽番鸭,其实各方面风险压力满高的。」这也是近年白羽番鸭在商业使用上较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杨政勋说,现在饲养黑羽番鸭的鸭场已经不多,除了食用量少之外,羽毛处理不易也是重要问题之一。相较纯白羽毛可制作羽绒制品、羽毛球等,黑羽作为其他加工原料使用,市场接受不高,因此经济价值偏低。处理黑羽毛废弃,只会更增加成本。

虽说白羽番鸭是现今姜母鸭的主流食材,不过,许多老饕钟情的,仍旧是记忆中黑羽番鸭的好滋味。

饲育黑羽番鸭的鸭场占地宽阔。

场内也有少数白羽番鸭,主要作为配种之用。

逃冬游牧 土地最美好的养鸭风景

自小跟着父亲赶鸭、养鸭的杨政勋,出社会后从事的是服装业务工作,眼见养鸭处处亲力亲为的父亲年纪渐大,又舍不得将养鸭场出租给他人。「要不要回来帮忙?」杨政勋回想那时候,「家里的人这样问我,想想就回来了。回来也满好。」

「时代在进步,我们也要跟着改。」杨政勋口气俐落的说着接手鸭场工作的想法,「我爸他们是怎么养的呢?以前的时代几乎家家户户都养了一些鸭,他们会去屏东那边山上, 问村民或原住民们有没有刚出生的小鸭要卖,这家收集几只、那家收集几只,转眼组成一大群浩浩荡荡上百只鸭子队伍。」

赶鸭人与农家合作,吆喝鸭子们赶进已收成的稻田间,由牠们啄食土砾间的谷粒,既省下饲料钱的负担,同时协助农友们去除害虫、整地维护。这家结束,明天就换另外一户。每到新的地方,跟村里长打声招呼,获得同意后即放牧鸭子。杨政勋的父亲就这样,从屏东将五、六百只鸭赶回云林,一路北返的青年鸭,若途中遇到合适的买主就会售出。这个被称作「逃冬」的鸭群游牧,不仅是许多养鸭人家难忘的珍贵经验,更是台湾农村时代一页重要纪录。后来,田间的农药渐渐多了,为了鸭群安全,鸭农不再于田间放牧。

杨政勋生动描述童年赶鸭的情景。

※更多精彩内容请详见《乡间小路杂志》。

※了解更多,欢迎前往《乡间小路粉专》。

※本文由乡间小路杂志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