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若是没人陪 研究:孤独感让寿命减少3~5年

长者若是没人陪 研究:孤独感让寿命减少3~5年。(示意图/Shutterstock)

2019年底开始,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至今已造成超过400万人死亡,这一年也是30岁以上的人口达全球总人口数的一半,代表着正式开启高龄化世界指标,年长者在新冠肺炎的防疫规范下,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孤独风险。

大家不妨趁着即将到来的中秋佳节返乡陪伴家中长辈,或是透过电话、视讯传递对长辈们的关心之意。根据2021年7月发表于《美国老年医学会期刊》的一项研究指出,与同龄的年长者相较,感到孤独者的预期寿命较不认为自己孤独者短。

●感到孤独者比没有感到孤独者,少活3~4年及2~3年寿命

该研究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日本大学科学家及其合作者进行,研究者以3449名新加坡的60岁以上长者为对象,分别于2009、2011、2012、以及2015年透过自评健康状态(SRH)和日常生活能力(ADL)/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IADL)了解参与者的健康状态,并以多状态生命表和微观模拟法评估总预期和健康预期寿命。结果显示,在60、70和80岁时,有时/大部分时间「感到孤独者」的总预期、健康预期和活跃预期寿命较短。

和不感到孤独者相较,「不健康/不活跃」预期寿命者,不良的自评健康状态、日常生活与活动能力(包括洗澡和穿衣、从床上或椅子上起身或坐下以及准备餐点等)受限的比例更高。

进一步分析发现,认为自己有时/大部分时间「感到孤独」的60岁老人,比起从不感到孤独的同龄者平均少活3~5年;在70和80岁的老人中,感到孤独者比没有感到孤独者分别少了3~4年以及2~3年寿命。

●孤独与身心症状息息相关

台湾精神医学会前理事长暨台湾失智症协会理事长赖德仁表示,「孤独」是个人内在的感受,而不是由外界来定义,身边没有人陪伴不一定会感到孤独,而当我们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感或友谊,但实际与预期有落差,这时就可能产生孤独感,而孤独往往与身心症状息息相关,例如忧郁、焦虑、物质滥用…等,因此面对孤独的长辈,可先了解其感到孤独的原因,像是生理疾病、忧郁倾向、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等,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建议迈入中年的民众,从现在就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像是参与社区邻里活动、志工服务...等,提早为老年生活做准备也有助于预防失智。他提醒,现今老老照顾,未与子女同住者越来越多,民众除了利用共餐、日间照护…等相关资源,在面对感到孤独的长者,照顾者更要先照顾好自己,可多善用长照、喘息服务,并建立适时纾压的习惯。

●三个方式避免因孤独影响身心健康

董氏基金会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叶雅馨则说明,独自一人(独处)、隔离(不得不)与感到孤独(有时在人群中仍有这种感觉),这三种情况并不相同,孤独会有寂寞、落寞、悲伤、凄凉…等负面的感受,不仅影响情绪也会影响行为,像是本来应该做的事情,因为孤独让原本从事的动力与动机消失,这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情况,但若经常或总是发生,就可能对身心甚至如上述研究的结果显示对寿命带来影响。

建议年长者可透过三个方式来避免因孤独影响身心健康:

一、「感觉有被关心」可能希望被拜访或问候,但晚辈无法满足期待,可试着理解期待落空的可能原因,体谅对方并知道自己是被关心的。

二、「主动营造喜欢的感觉」将期待化为行动,主动为亲友、晚辈做一些利他的事情。

三、「计划性的预防孤独」安排每天(走走路、买买菜、听音乐)、每周(和亲友聚会/视讯、安排下午茶时间)、甚至每月(定期就医回诊、到景点逛逛、做些点心分送他人)要做的事情,每早醒来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有助于保有生活的热忱与期待。

●已有忧郁或失智症状,尽速寻求专业协助

新冠肺炎期间使年长者面临更大的孤独风险,建议亲友可鼓励长辈接触3C产品,帮助他们设定电视节目、音乐频道,教导如何透过手机、平板进行视讯,同时可和长辈约定视讯通话、拜访的时间,但若观察到自己的家人或长辈茶不思饭不想,已有忧郁或失智症状,虽然是老化的过程但也可能不只是老化,建议应陪伴他们寻求专业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