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乐融/《百日告别》的减省与欠缺

文/陈乐融

对一部编导爱妻悼亡之作,《百日告别》显得凝炼节制,但猛爆的情绪有没有在片中流露,也有。石头客厅驱除爱妻留下的钢琴、拒斥准备上课一头雾水的女学生、参加妻子基督教友的聚会失控质问上帝都是。

但我认为最大的暴力在于那不知从哪飘出来的小三,她展现俨然另一位贤妻(而不只是小三)的温柔,又显然不只一次留下激情做爱——这才百日之内呢——不明白林书宇写这个角色的用意,不知道他们从何时发展、有何值得同情外遇基础,也让之后多次出现的石头深情款款伴柯佳嬿弹琴的回忆画面,难以感人——至少,太像广告的唯美,难以盖过石头与小三汗肉搏印象

男人焦躁时容易以性纾解,但若像片主角椎心之痛到如行尸走肉,整个元神委顿,哪那么容易有生理需求?重点是:配偶过世才几周(而不是几个月、几年)不是吗?「容易性冲动的男人」与「深切悼亡的鳏夫」两种形象,不是不能摆在一起,但必须更深刻加多篇幅地处理。

相比起来,女主角条线看似淡定压抑,但影后林嘉欣银幕上一颦一语的存在感,远比石头强烈,素得相当好。同是未亡人,编导给她的桥段可信度与浪漫成分也高。从受未婚夫母亲排拒(未清楚交代是对发生车祸的迁怒,抑或之前就没得到男方家长认同)、只身走一趟原定海外蜜月之旅,到面对生死转折,具备商业元素,也堪称委婉扣人。

▲《百日告别》。(图/原子映象)

但片中最打动我的映像,是蔡亘晏饰演的小三为石头做早餐,质问男人到底想怎样时,盘中流泻的半个蛋黄;以及林嘉欣在单人蜜月套房,睡前把几个枕头布置人形伴侣模样,那酸楚,是上乘的。

虽有佛教和基督教仪式徘徊,文情并茂的骆以军、戴立忍合写的字卡点睛本片并未认真引进宗教教义对死后的开解。陪伴男女主角迎向新生的关键,并非「智解」,而是「情开」。不管是石头听到的萧邦练习曲,还是林嘉欣的大难不死,都乏形上的救赎,落回人间的荒谬与巧合。这是林书宇给自己的解答,而观众可以寻自己的。●陈乐融知名创作人、媒体人、策划人。游走于作词家作家主持人编剧、文化评论家、品牌及营销顾问人文心灵讲师等多种角色。

►►►电影新闻+实用资讯,加入『ET看电影』就对了!

手机要看更多请下载《娱乐星光云》APP

►►►iOS:点我下载。

►►►Android:点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