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地科龚慧贞副教授 亚洲首位美国矿物学会会士女科学家
▲成大地科龚慧贞副教授,是亚洲首位美国矿物学会会士女科学家。(图/成大提供)
为地球着迷,钻研「比登天还难」的地球深部研究,成大地球科学系副教授龚慧贞,荣获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地质学术组织之一美国矿物学会(MSA)会士,在已公布的2018年全世界11位获奖者中,龚慧贞不仅是唯一的台湾学者,更是历年来首位亚洲地区获得殊荣的女性科学家。拥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球科学博士的龚慧贞,原服务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UNY-Stony Brook),2005年被延聘至成大任教。她的研究主要以地球内部矿物物理性质,在高温高压下的测量,研究的工具包括大体积压力机及钻石高压砧。因其所测量物理性质的弹性系数,是解码地震波数据的重要依据,所发表的论文期刊更是经常获得引用。美国矿物学会(MSA)是全球最具影响的地质学术组织之一,创立于1919年,1984年开始设立会士,每年从全球从事矿物学、结晶学、地球化学和岩石学等领域的科学家中遴选会士,每年不超过会员人数0.5%,表扬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龚慧贞惊喜接获入选会士道贺讯息,一度不敢相信,笑说「是在开玩笑吗?」。她说做研究的过程虽然辛苦,但乐在其中,「遇到一个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对自己来说也不断有新的学习」。她感谢一路以来相遇过的每位师长和亲友,更期待未来继续和不同领域人才交流合作,共同推进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为自己的眼界打开另一道窗,更可能让以前想不通的事情也能获得解答。」龚慧贞的研究领域让人联想到知名奇幻文学作品「地心探险记」,但她说,地球深部的研究其实「比登天还难」,因为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项仪器可以把侦测仪器送入地底下超过12公里(要到达真正的地心还要6400公里)。要探究看不见的地球内部状态,不像其他领域的研究大多具体且易见,例如航太科技透过仪器设备登陆火星或太阳系边缘观察行星。但地球深部研究却更贴近人类自身,「探讨的就是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到底是由什么物质所组成,目前对地球最直接的观察是透过地震波。」龚慧贞表示,多年来的研究就是如何把地震波的数据,以实验的方法诠释地球的化学成份与地球内部的物理状态,解析地球,「去看大家想知道,却又看不到的东西,了解地球内部状态与地表作用。」踏入地球科学领域其实有些误打误撞,龚慧贞高中时期先是对天文产生兴趣,进大学时选填了地球科学系才发现自己搞错了,想研究天文应该进物理系,选错志愿的龚慧贞直到大四才因研究了解到地球深部结构奥妙,进而着迷于地球。
硕士毕业后进入工研院工作,加入中研院地科所高压实验室,并获师长推荐前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球科学进修,毕业后一直活跃于高压矿物物理学术研究领域。
龚慧贞回忆自小喜欢实作,她鼓励年轻学子,「对任何事物都能多一点好奇心,并且有逻辑的去尝试,挫折一定会有,但也就是不断地练习,就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