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台變成菜圃 高雄新上國小10年食農教室

高雄推动食农教育有成,都会、偏乡学校各自发展出富有在地特色的食农课程。新上国小去年将9年历程出版成书「一步蔬果‧小农杂学力:第一本校园食农全纪录」。

新上国小食农教育的起点,是一批农业局10年前送来的种子,成了启发学校推动食农教育的种苗,教室前的窗台花圃变成农田,而今新上国小已发展出系统化食农校订课程,学生甚至在校内成立产销公司。

新上国小校长王彦嵓告诉中央社记者,自己2018年从弥陀国小调任至新上国小,在得知这个都会型学校有食农课程,他结合自己过去在弥陀国小推动食农、餐桌美感教育经验,将食农教育制定为校订课程,将食农教育系统化,从播种、采收、销售处处皆课程。

王彦嵓笑着说,刚开始老师多采用种子,但种子发芽率不高,做起来就没成就感,「我待过乡下知道,农夫都是买菜苗」,将种子改为菜苗后,师生种得更有成就感,每一季都规划不同的植物种类,有些班级种叶菜类,也有班级种水果、香草植物。

「食农教育能延伸的课程远比想像多」,王彦嵓说,从产地到餐桌,老师也和学生讨论碳排放、味觉、烹饪和销售,一连串的课程串起实作与理论,连在作物上觅食的菜虫、鸟类都是生态体验的一环,「孩子再也不用靠养蚕宝宝体验生命教育」,还有学生替小鸟做鸟屋。

食农教育让学生不再只是从书中了解食材,而是真的看到、摸到这些作物,自主多元的栽种让学生从播种开始变有责任感,更更顺势延伸出产业链,像是花草植物可制成茶包,「每次采收贩售都秒杀,学校也跟学生契作,作为伴手礼送给贵宾。」

王彦嵓说,从课程中学生多了责任感、观察力,「你不认真照顾作物会被其他小朋友念,做得好的还会被别组挖角」,小型的社会体验在食农教育中实践。

新上国小将食农教育的场域扩及至社区,找来餐厅帕莎蒂娜主厨分享料理色香味,更与有机农园合作,让学生深入了解有机耕作对环境的益处。

王彦嵓说,最近师生开始种香蕉,一来香蕉是台湾重要作物,可讨论台湾的经济作物发展;另外台湾越来越多新住民,在东南亚香蕉会入菜料理,在采收时也将融入东南亚文化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