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与恶》看媒体杀人 VS. 乡民的正义:是谁未审先判?

《我们与恶的距离》以无差别杀人案为背景,多线主角分别从加害者受害者家属去谈事件发生后,难以随时间淡去的无穷伤害。而在几条主线中,明显走在最前面的,除了加害者和受害者家属的家庭线以外,就是女主角宋乔安新闻台线,由此切入一个谈犯罪与伤害的剧本吕莳媛编剧下笔的原因,自然不会只是巧合。

事实上,在现代科技社会,要谈犯罪、惩罚、伤害,媒体是一个跨不过的中介。毕竟几乎所有与犯罪相关的讯息,都是以极高速、极密集方式,透过媒体的报导与审视来传达给阅听众,然后再引发各种群众情绪(其中最常见的,可能就是群众暴力乃至网路霸凌)。

任何一件社会案件都少不了媒体的推波助澜与道德判断。现代媒体的断章取义和「制造」情绪也有着丰富的先例,导致阅听众有一定的不信任感,甚至有时候网路言论的「风向」也未必会跟着媒体同方向起舞。但只要面对重大犯罪事件,媒体想杀的人和乡民正义,却往往能够达到极高的同步率,以「未审先判」的方式对于在报导中的可能嫌犯加以批判,即使中间出现反驳的声音,也会被视为狡辩或包庇,除非最后罪证确凿该人确非「凶手」,中间的恶意攻击都难以停歇。

在《我们与恶的距离》中,透过宋乔安与品味新闻台,我们看到电视新闻抢收视时的媒体自律有多脆弱,从电视台乃至阅听众,如何透过简化的新闻做出非黑即白的认定,然后一起不分青红皂白地开始恶意攻讦坏人」。

《我们与恶的距离》走到中段李大芝身分曝光后,对宋乔安和新闻台激动控诉「你们杀的人不比我哥少!」,正因为身为「坏人」家属的她,站在第一线承受了新闻和社会情绪产生的群众暴力与网路霸凌。而当我们为李大芝心疼的同时,对于她的控诉不但可以理解,恐怕也难以否认,自己可能也曾有意或无意地成为暴力团成员

如果说「未审先判」的现象只在重大刑事案件中出现,可能可以解释为我们的恐惧让我们想赶快找到一个代罪羊,然后想着惩罚犯人怪罪犯人、隔离犯人就可以最快地解决问题、恢复秩序

但显然群众暴力并没有这么简单,随着自媒体的普及,和网路科技的传播特质,更多的时候任何一个拥有话语权的声音,或是一个足以引起人兴趣或好奇的故事,都有可能引发极惊人的蝴蝶效应或「风向」,导致暴力直接被导向某个事件或某个人,进而「杀人」。就像李大芝尽管未曾犯罪,但关于她的事被媒体再次报导放大后,就再度成为席卷她生活的风暴

如果说当年罗兰夫人面对恐怖统治时慨叹「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今日面对媒体与群众间密不可分的暴力煽动,想必大家需要谨记的是「正义、正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当你我再次藏身在以正义为名的群众中发声时,也许可以多想个几分钟,想想自己是不是为了正义,还是为了自己的情绪渲泄,而回归到被指责的对象所做的事,因此受到这样程度的责难,究竟是否合理?

公共电视、CATCHPLAY与HBO Asia共同推出、大慕影艺制作的2019年旗舰大戏《我们与恶的距离》将于每周日晚9点于公视、HBO HD频道及Catchplay on Demand首播,线上观看于Catchplay on Demand。

文字:Maple | 编辑:faith.su | 来源:大慕影音、公视、结果娱乐 |

(完整文章请看VOGUE.com)延伸阅读

《我们与恶的距离》 看出 5 大男性典型!别人的老公真的都比较好吗?

结婚还是离婚好?《我们与恶的距离》里 6 个令人徬徨的人生岔路

更多精彩报导,详见《VOGUE网站》※本文由VOGUE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