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扯西读/康熙来乱之「太子坏掉啦」!
作者/马赛克
康熙大费用周章、隆而重之的在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四,宣告废黜胤礽的皇太子地位,即行拘禁。
但很快他就懊悔了。因为他当初废太子的重要动机之一,是要摧毁「太子集团」(他痛恨人家结党)。然而太子被废后,一群饥渴窥视着未来「接班人」大位的诸皇子,却纷纷扑上来「卡位」,反而引发更多的「准太子集团」出现,引发更激烈的接班人之争。
此一 现象让他重新思考「立储之必要」。环顾诸皇子,又有谁比像当初马政府口号所说:「已经准备好了!」的原太子胤礽更适合的人呢?
可巧,胤礽被废后,大阿哥胤禔误认为时机已到,大胆奏请「愿意代父皇处死废太子」(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这种毫无兄弟友爱的想法,让康熙十分震骇加心寒。
接着三阿哥胤祉再补一枪,告发胤禔用蒙古喇嘛施「魇镇」(巫术、降头之类的法术)谋害太子。康熙下令削去胤禔的郡王爵位,把他终生幽禁。
「魇镇」之说让康熙有了一个改变旨意的好台阶。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辛巳,他又以「虽被镇魇,已渐痊可」为借口, 复立胤礽为皇太子。意思是说,太子之前是「被骇」、「坏掉了」(生病),现在「修好了」,重新「开机」,所以依然让他当太子。如此一来,是皇子争位的问题, 从此解决了吗?不!
把胤礽的种种错误归结为「他有病」,是康熙掩饰自己判断力有问题的一块「遮羞布」。但是复立胤礽为太子,当初的问题并未有效解决,马上,「太子党」又回来了。
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南巡过程中有人奏报(又是小报告),胤礽跟「不正当人士」接触,要不顾一切强行逼康熙退位,康熙听说后大怒(「怕被儿子干掉恐惧症」又发作了),迅速回京。
康熙五十年十月二十日,以「他有病」为由,将握有兵权、掌管京城防务的步军统领托合齐解职;以隆科多代之(他成了日后支持雍正接位的 「枪杆子关键人物」)。
托合齐被解职七天后,康熙在畅春园召见诸王、贝勒、文武大臣等,说:「诸大臣皆朕擢用之人,受恩五十年矣,其附皇太子者,意将何为也?」(意思是「你们都是我提拔的人,受我恩惠五十年了,却跟皇太子搞小圈圈, 想干什么?」)。
他逐一质问刑部尚书齐世武、兵部尚书耿额等。众人打死都不认结党。康熙着令把他们锁拿候审。接着,又命令将已遭解职的步军统领托合齐,拘禁宗人府。
翌年四月,以户部尚书沈天生等人涉工程贪污案,经刑部审讯取供说:齐世武受贿3000两、托合齐受贿2400两、耿额受贿1000两等罪名,将上述3人处死,「太子党」 瓦解。
不安全感很重的康熙,于是决定再度废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他巡视塞外回京当天,向诸皇子宣布:「皇太子胤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朕已奏闻皇太后,着将胤礽拘执看守。」
康熙活得很久,却越来越没耐性。从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胤礽首度被立为大清帝国皇太子,至康煕四十七年九月初废,时间长达33年。但从初废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的「二立」,时间相隔才不过半年左右。从「二立」到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的「二废」,时间相隔也不过3年多。
很多人纳闷:胤礽第一度被废后,怎么还不会学乖,重蹈覆辙又再跌倒一次?问题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身为太子,有时候也是身不由己的。你对「党」没有兴趣,「党」却对你很有兴趣。胤礽要变成康熙所要求的样子,需要时间。
但康熙巳失去耐性,他二废太子的理由之一是:「狂易之疾,仍然未除」。意思是说:「还没修好(但我不想修了)」。但是,不修,问题有解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