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扯西读/康熙来乱与「九王夺嫡」始末(中)

焦晃在《雍正王朝》里饰演康熙皇帝,在观众心目中建立了最鲜明的康熙形象。(图/取自网路)

作者/马赛克

康煕十四年(1675年),年仅一岁的胤礽被立为皇太子,至康煕四十七年首废(这一年康熙55岁,胤礽35岁),二阿哥胤礽的太子「第一任期」,时间长达33年。

康熙为了培养这个接班人费尽苦心。除了亲自教他读书,还请尽各位名师来教他(如张英李光地),但太早当上太子,是胤礽的不幸。他误以为一旦当上皇太子,就是打雷地震也震不垮他铁桶般的接班地位行事难免大剌剌、不知顾忌

这一切看在、听在年纪愈来愈大的康熙眼里、耳里,是愈来愈心痛(因为人是他选的),也愈来愈后悔当初的决定。除了不断有人打小报告之外,以下事件,是造成康熙决定废太子的重要导火线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康熙亲征噶尔丹,却在乌兰布通之役前夕生病了。他召太子及三阿哥允祉行宫。当时只有16岁的胤礽看到父亲病容却毫无忧色。这件事让康熙十分伤心,认为这个儿子「绝无忠爱君父之念」(据《清圣祖实录》,以下相关事件皆同)。 这是造成父子俩亲情产生裂痕起因

其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发生的一连串事件,更是关键。当年五月,康熙帝巡视塞外,命太子、长子、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诸皇王子随驾。巡幸期间,大阿哥胤禔等多位皇子向康熙报告关于太子的许多恶行(暴戾不仁、恣意责圢诸王、贝勒、大臣﹔拦截蒙古贡品、放纵奶妈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敲诈勒索下属等)。

这些关键报告,无论内容都有多少事实,都让康熙对太子大大不满,认为他「越位处事」。因此后来废太子时,他给太子的罪名之一,就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意思就是骂他想提早当皇帝)。

接着,到了热河承德避暑山庄时,随行的8岁皇十八子胤祄得了急病(腮腺炎)。康熙十分焦虑,却发现太子无动于衷,让康熙再度确认太子是个不孝、无兄弟之爱的人,难以交付大位。他为此气愤地的责备太子:「伊系亲兄,毫无友爱之意。」但据说胤礽非但不认错,还「忿然发怒」,还敢顶嘴

更严重的是,返京途中,康熙发现太子某一晚曾靠近他的营帐,从缝隙向里面窥视。他怀疑太子可能「冻未条」,想提早接班,意图「弑逆」!

这件事促使康熙下决心废掉胤礽的皇太子地位。同年九月初四,康熙巡视塞外回途中落脚布尔哈苏台行宫,召诸王、大臣、侍卫、文武官员等齐集,命胤礽当众跪下,边哭边骂的数落胤礽的罪状。期间,还一度因为太过激动而当众「仆街」!

同日,为了粉碎太子集团的势力,康熙更下令将索额图的两个儿子格尔芬阿尔吉善、以及胤礽的亲信苏尔特、哈什太、萨尔邦阿等人「立行正法」。同日,消息传来皇十八子胤祄病死,让康熙更加难过(这一天发生的事真多!),一连六日「未尝安枕」。

九月十六日,康熙回到北京,召集诸臣于午门,宣布拘执太子胤礽。十八日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将废太子幽禁于咸安宫

康熙废掉太子,燃起了诸皇子的接班希望与雄心。其中,被康熙批评为「性格急躁」的大阿哥胤褆最沈不住气,首先发难。

胤褆长得英俊(据传教士白晋形容说:「他是个美男子」)、勇武(三度随父亲出征)。加上身为皇长子,论才干能力又比胤礽出色,本应是接班的热门人选。无奈她生母惠妃叶赫纳喇氏庶妃,出身低微,让胤褆在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上争得很辛苦。

然而胤礽被废,让他误认为时机已到,竟大胆奏请,愿意代父皇处死废太子(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这种毫无兄弟友爱的想法,让康熙十分震骇心寒(以后让这种人接班那还得了?)。

接着三阿哥胤祉再补一枪,告发胤禔用蒙古喇嘛施「魇镇」(巫术降头之类的法术),谋害太子。康熙十分震怒,大骂胤褆是「乱臣贼子」,连他的母亲惠妃都请罪说胤禔不孝,请求把他「正法」。康熙帝不忍杀他,同年十一月,下令夺去胤禔的郡王爵位,把他终生幽禁。

在「接班人争夺战」中,表现最积极的胤禔是第一个正式宣告「阵亡」的。不过,他比许多命运悲惨的兄弟都活得久。他从此安安静静一直待到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去世,享年六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