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扯西读/甄嬛、牛虻、许文强 (甄嬛随笔之三)

▲《后宫甄嬛传》雍正皇帝与甄嬛。(图/华视提供)

作者/马赛克

甄嬛原本是个与世无争的理想主义者。但后来遭遇重大冲击后,整个人都变了。变成一心想着「甜蜜复仇」的「魔鬼门徒」。

剧中的一个重大转捩点,发生是在甄嬛从凌云峰回宫那一集。在此之前。她绝大多数时候是淡妆。但从此刻起,她却化了一个足以跟华妃匹敌的浓妆。此时此际,她己经是一个「被魔鬼附身」的甄嬛了。

这种「堕落天使」( Fallen Angel)模式的角色处理手法, 在文学戏剧作品中不算少。例如大仲马名作基度山恩仇记》 就是经典范例。不过。我认为大陆的作家/读者特别爱这个梗,可能还有以下这个原因。

爱尔兰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1864-1960)在1897年出版了一本叫作《牛虻》(The Gadfly)的小说。内容描述义大利独立革命期间,充满理想的神学院学生亚瑟投入地下革命组织。他参与了反对奥地利统治、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然而,当他遭逢被人出卖以及「父亲偶像破灭」等连串重大打击后,亡命天涯。

多年后他重新投入革命,这时候他已完全变成另一个人、另一个名字:冷酷、老练的「牛虻」(牛虻的典故来自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曾自比牛虻,甘冒天下之大不韪,针砭社会弊端,即使为此而死也在所不惜),最后更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这本涉及斗争、信仰、牺牲这些严肃主题的小说,在欧美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坛里虽然不受重视,但被译成俄文后,激励了无数的俄国革命者十月革命成功后,红色文学代表作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等、书里面都提到了牛虻。

再者,《牛虻》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其中最有名是1955年的版本;为它作电影配乐的,是铁幕里最著名的作曲家萧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同样的,自1953年中译本出版后,它在中国大陆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小说/电影之一,感染了无数的年轻读者(尤其是文革那一代)。即使到了今天,它的影响依然存在。

当然,「堕落天使」式的主角,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学/电影里,也同样有过成功和发挥影响力的例子马里奥普索(Mario Puzo)原着、柯波拉导演的《教父》(The Godfather)里,幼子麦可柯里昂(电影里由艾尔帕西诺饰演)从一个「黑社会不沾锅」,变成了「魔鬼代言人」,就是代表性例子。香港、大陆多次重拍的连续剧上海滩》,即深受《教父》影响。剧中男主角燕京大学毕业生许文强(周润发黄晓明都演过他),是麦可柯里昂在上海的化身

许多口味比较重的戏剧/电影,喜欢把被迫害主角的遭遇写得很惨,等到迫害他(她)的坏人遭到报复/报应时,若是处境加倍惨烈,多半可以大快观众之心(包含移情/宣泄作用)。

对此,《后宫甄嬛传》深懂个中三昧。受尽迫害的甄嬛把灵魂卖给魔鬼、透过曲折舖陈的剧情安排、一步一步的以牙还牙完成大报复后,的确让许多观众看得大呼过瘾。因为现实世间多的是不公不义之事,正义往往难得伸张。这些无法还诸天地的缺憾,唯戏剧可以弥补。